井冈印记|井冈红土的 4 天里,这群青年把 “精神学分” 修满了!——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前言:

  井冈峰峦凝浩气,红壤沃野育初心。作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 “精神课堂”,团中央井冈山中心迎来了无数青春群体的身影。2025年暑假,来自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红韵 “橙” 途实践团,沿着历史的脉络,在这片红土上丈量初心与成长。从课堂到山路,从旧居到田间,他们用四天时光,在中心精心设计的 “红色课程” 里,把 “精神学分” 修得满满当当。

开篇课:在沉浸式课堂里触摸信仰温度

  红土课堂的扉页,从《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开启。成员们化身革命战士,模拟连队整编、选举士兵委员会、制定规章。当 “党指挥枪” 从文字变为亲身决策,当“民主管理” 的意义在讨论中清晰,大家终于懂得:革命先辈的探索不是抽象理论,而是绝境中的信仰微光。

  资深党史专家肖小军的专题课如立体画册般,秋收起义的烽火、土地革命的耕耘、反围剿的坚韧,无一不在证明,井冈山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当夜幕降临时,钟国华老师的音乐党课成了最好的“晚自习”,《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与初心共振,红色基因在旋律中悄然扎根,为后续的实践埋下精神伏笔。

实践课:在红土足迹中读懂精神密码

  带着开篇课的感悟,实践团踏上 3.5 公里的行军路。暑热中徒步虽艰,成员们挽手唱红歌,在汗水与鼓励中体会 “不怕牺牲、不畏艰难”—— 井冈山精神从不是展品,是山路石阶的坚韧,是队友相视的温暖。

  八角楼的煤油灯下,砚台和标语成了 “教具”,带队老师讲述着毛泽东同志撰写革命文章的日夜,让 “求真务实” 在笔杆下焕发生机。茅坪农家院里,成员们做着 “红军餐”,听老人讲 “野菜汤” 到 “水泥路” 的变迁,那是军民同心具象化的表现。黄洋界壕沟旁,带队老师讲解保卫战历史时,一群胸前别着党徽的老者与青年相遇,团徽与党徽的无声交汇,像一场 “课堂接力”,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传承,让 “为民情怀” 在红土上愈发厚重。

初心课:在英烈与家风间接过传承接力棒

  从红土足迹中走来,实践团登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109 级台阶。每一步都承载着对 4.8 万英烈的敬意,3 万多无名英雄用生命写下震撼 “板书”。在敬献花圈和重温誓词时,誓词声与山风共鸣,仿佛是与先烈展开跨越时空的 “课堂互动”。

  小井红军医院的竹制镊子、破旧纱布诉说战地坚守,大井朱毛旧居的弹痕残墙与常青树,是 “艰苦奋斗” 的生动教材。宋留清老师的专题课更让大家明白:革命年代 ,“调研作业” 是脚踩泥土问民情,这份初心正是需要接过的接力棒。

接力课:在动手实践里延续精神火种

  “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 访谈课接踵而至。赵进军老师手中 “补了又补的毛毯”、刘玉平老师父亲 “三次拒绝组织照顾” 的故事,让红色家风成为 “精神教材”,让“克己奉公”在日常中闪光。

  当五星红旗映照在井冈群峰,成员们嘹亮的国歌声唱响山谷。学编红军草鞋时,稻草在指尖断了又接,当第一双草鞋成型时,大家终于读懂 “自力更生”的内涵:每根稻草藏着坚韧,如红土种子顶破石块,而革命精神的火种,正通过这样的实践代代相传,让红土课堂的温度永远滚烫。

  四天的红土课堂仍在继续,青春的 “精神学分” 也在不断积累。团中央井冈山中心的每一堂课、红土上的每一步足迹,都在教会青年:所谓 “井冈情”,是对历史的敬畏;所谓 “传承”,是把红土的精神养分,变成前行的力量。

  离别的时候还未到来,鞋底已沾着红土的细沙。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因为我们知道,红土课堂的 “作业”,要用一生的实践来完成;青春的答案,永远写在像井冈山这样的土地上,写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里。

上一篇:哥斯拉大陆授权业务全面启动!新创华(SCLA)成为中国大陆哥斯拉版权独家代理方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