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印记|井冈红土的 4 天里,这群青年把 “精神学分” 修满了!——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前言:
井冈峰峦凝浩气,红壤沃野育初心。作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 “精神课堂”,团中央井冈山中心迎来了无数青春群体的身影。2025年暑假,来自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红韵 “橙” 途实践团,沿着历史的脉络,在这片红土上丈量初心与成长。从课堂到山路,从旧居到田间,他们用四天时光,在中心精心设计的 “红色课程” 里,把 “精神学分” 修得满满当当。
开篇课:在沉浸式课堂里触摸信仰温度
红土课堂的扉页,从《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开启。成员们化身革命战士,模拟连队整编、选举士兵委员会、制定规章。当 “党指挥枪” 从文字变为亲身决策,当“民主管理” 的意义在讨论中清晰,大家终于懂得:革命先辈的探索不是抽象理论,而是绝境中的信仰微光。
资深党史专家肖小军的专题课如立体画册般,秋收起义的烽火、土地革命的耕耘、反围剿的坚韧,无一不在证明,井冈山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当夜幕降临时,钟国华老师的音乐党课成了最好的“晚自习”,《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与初心共振,红色基因在旋律中悄然扎根,为后续的实践埋下精神伏笔。
实践课:在红土足迹中读懂精神密码
带着开篇课的感悟,实践团踏上 3.5 公里的行军路。暑热中徒步虽艰,成员们挽手唱红歌,在汗水与鼓励中体会 “不怕牺牲、不畏艰难”—— 井冈山精神从不是展品,是山路石阶的坚韧,是队友相视的温暖。
八角楼的煤油灯下,砚台和标语成了 “教具”,带队老师讲述着毛泽东同志撰写革命文章的日夜,让 “求真务实” 在笔杆下焕发生机。茅坪农家院里,成员们做着 “红军餐”,听老人讲 “野菜汤” 到 “水泥路” 的变迁,那是军民同心具象化的表现。黄洋界壕沟旁,带队老师讲解保卫战历史时,一群胸前别着党徽的老者与青年相遇,团徽与党徽的无声交汇,像一场 “课堂接力”,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传承,让 “为民情怀” 在红土上愈发厚重。
初心课:在英烈与家风间接过传承接力棒
从红土足迹中走来,实践团登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109 级台阶。每一步都承载着对 4.8 万英烈的敬意,3 万多无名英雄用生命写下震撼 “板书”。在敬献花圈和重温誓词时,誓词声与山风共鸣,仿佛是与先烈展开跨越时空的 “课堂互动”。
小井红军医院的竹制镊子、破旧纱布诉说战地坚守,大井朱毛旧居的弹痕残墙与常青树,是 “艰苦奋斗” 的生动教材。宋留清老师的专题课更让大家明白:革命年代 ,“调研作业” 是脚踩泥土问民情,这份初心正是需要接过的接力棒。
接力课:在动手实践里延续精神火种
“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 访谈课接踵而至。赵进军老师手中 “补了又补的毛毯”、刘玉平老师父亲 “三次拒绝组织照顾” 的故事,让红色家风成为 “精神教材”,让“克己奉公”在日常中闪光。
当五星红旗映照在井冈群峰,成员们嘹亮的国歌声唱响山谷。学编红军草鞋时,稻草在指尖断了又接,当第一双草鞋成型时,大家终于读懂 “自力更生”的内涵:每根稻草藏着坚韧,如红土种子顶破石块,而革命精神的火种,正通过这样的实践代代相传,让红土课堂的温度永远滚烫。
四天的红土课堂仍在继续,青春的 “精神学分” 也在不断积累。团中央井冈山中心的每一堂课、红土上的每一步足迹,都在教会青年:所谓 “井冈情”,是对历史的敬畏;所谓 “传承”,是把红土的精神养分,变成前行的力量。
离别的时候还未到来,鞋底已沾着红土的细沙。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因为我们知道,红土课堂的 “作业”,要用一生的实践来完成;青春的答案,永远写在像井冈山这样的土地上,写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里。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