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之物联网:新时代新天地中的物联网青年从业者探索
【走向新时代新世界·物联网青年就业】
万物互联,激发日常生活智慧
——邂逅物联网青年实践者
光明日报记者 尹泽浩 李丹阳
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西方学者早在1999年就对物联网进行了定义,并预测中国将成为21世纪物联网的领导者。
这个预言在华夏大地上逐渐得到了证实。据工信部预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将达到18.45亿,占全球总量的70%。
如今,数以亿计的智能设备和边缘智能设备已经出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一群年轻的潮流引领者将万物互联的理念应用到了日常生活场景中,让人们的生活不仅变得越来越便捷,而且酝酿新时代。充满智慧的未来。
1、让事物“说话”,与事物“对话”,与周围产生默契关系
表面上看,朱强这个80后年轻人、数字政务住房建筑行业解决方案负责人,致力于将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运用到城市建设中,但这样的描述显然不足以表达城市建设的实际意义。他心中的“理工男的浪漫”。
“其实我是在和城市里的‘物’进行对话,它们用具体的信息和数据来表达自己,我倾听它们,理解它们,然后将它们转化为相应的计划。”朱强说道:“这很有趣!”
吴克俭正在调试产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朱强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很容易理解——世界上各种物理和虚拟的事物,大到整个城市和建筑物,小到手表和钥匙,都可以通过嵌入微型传感器连接到网络。在他们里面。就让他们“说话”吧。这样,人与物可以“对话”,物也可以“交流”,人们可以更加智能地感知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像朱强这样从事物联网技术服务的年轻人就是这次传播的“青年使者”。
两年多前,朱强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他很快发现了面前的挑战:物联网是一个建立在许多单一技术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后端需要更智能的算法来处理海量数据;前端连接复杂的生活场景。
“与物沟通就是对人的生活场景进行智能感知、识别和管理,进而提供智能服务。说什么、怎么说,是我们花大量时间的地方。”朱强表示,他所负责的某地智慧城管项目为例。市政公用、环卫绿化、专项监管等应用场景广泛而复杂,覆盖大量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场景中的“物”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能“说话”。不,我们需要“了解人性”。为此,研发人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现场勘察、走访和座谈,置身于居民、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的不同位置,亲身体验、发现需求。
在调查城市园林维护时,团队发现传统的人工维护完全依赖经验。园丁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但越来越无法应对复杂多样的管理和维护要求。 “我们的方法是将‘园艺家的发现’转变为‘植物主动讲述’。让他们实时感知天气和土壤状况,并向后台报告维护需求。园丁不必劳累奔波,通过远程控制即可实现检查和维护。 ”朱强介绍道。
在设计户外广告智能管理解决方案时,居民对广告牌掉落伤人的担忧引起了团队的注意。室外基础设施很容易因材料的老化腐蚀和外部负载而损坏,而检查人员仅凭肉眼往往难以察觉。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团队在方案中加入了陀螺仪传感器设计,对广告悬挂的位置和倾斜角度进行识别和预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物联网不是虚拟的、冰冷的,而是真正改变日常生活、有温度的东西。”两年来,走遍全国的朱强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当他看到自己设计的智能灌溉系统被用在街心公园,当听到环卫工人举报垃圾箱溢出识别系统节省了大家的跑步时间时,他尝到了甜头。成就并变得越来越出色。技术中的人性化。
“在物联网构建的智能世界里,技术绝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我们希望用有温度的设计来改变我们与周围世界沟通、互动的方式,让人与物能够更加默契”有关的。”他说。
2、需要好的设计和“硬实力”
墙壁可以实时显示人脑中的图像,天花板可以在人们说话时同步解读……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人们对未来的智能生活有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些想法要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攻克技术难关,而硬件技术的发展必然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别说科幻了,无论物联网项目的软件设计在现实中多么成熟,如果没有硬件支持,就无法有效实施。” “全智能未来停车场”项目负责人、90后青年季芬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是的,这就是硬件技术在物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她的主要工作是为项目方提供硬件产品和服务。
每次进出公司停车场,季芬都会下意识地看向散布在周围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这个智能化、无人值守的停车场能够全天候稳定运行,这些像身体感官一样负责收集信息的“小家伙”功不可没。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些“大人物”正在努力工作。 “‘大家伙’就是各种交换机、服务器,它们构成了停车场的‘大脑’,不断地传输、计算、存储各种数据。它们的质量直接决定‘大脑’的计算能力。”说。 。
一个小停车场需要很大的计算能力吗?
当汽车驶入智慧停车场时,会经过识别车牌、引导停车、计费、找车、缴费、离开等步骤。过程看似简单,但停车场内的车流量很多是瞬时且集中的。在通勤高峰时段,短时间内会收集大量数据到服务器中,因此智慧停车场的硬件设备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上限。就像大坝必须具备抵御洪峰的能力一样,智慧停车场的硬件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能力,才能保证交通高峰到来时系统的正常运行。
“并不是所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物联网的从业者都是技术专家,但我们都必须热爱生活。”和很多物联网人一样,季芬特别关注市场上智能物联网生活项目的设计。有时候,季芬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像是给孩子找对象。 “只有好的设计具备‘硬实力’,物联网才能发挥得更好。”
两年前,智能停车解决方案的出现让她兴奋不已。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帮助更好地实施,她一直想解决的“停车难”问题或许就能得到解决。
季奋跟进智慧停车项目之前,该项目已在多个城市推广,但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夏季高温导致识别系统崩溃、系统计算能力有限运行缓慢、系统运行速度慢等。单一类型的设备无法满足不同停车场的多样化。需要……近两年,季奋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推动这些停车场的硬件改造升级。 “以前,这些停车场虽然‘聪明’,但‘无能为力’。现在有了更好的硬件,停车场就能展现智慧。”季芬说道。
因为这群热爱生活的物联网人,不仅仅是出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悄然改变……
3.用物联网构建智慧生活,“到处交朋友”
物联网的内在逻辑是将物体信息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基于物联网的特点,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程大钊认为,物联网作为数字技术的门类之一,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为构建智慧生活提供更多可能。
看来,物联网必须成为“社会主人”,与更多的数字技术“结下友谊”,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但这如果没有很多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2020年,在美国大学任教的程大钊因为看好国内数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蓝海,决定回国。
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使用场景……中国拥有数字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这也是近年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国内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对于国内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同样判断的人很多。与程大钊的轨迹类似,吴克俭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于2017年回到中国。不同的是,吴克金选择用创业的方式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前进。
当时国内物联网行业已经兴起,但吴克俭选择从与自己专业背景更相关的AR(增强现实)技术入手,生产服务于智能生活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健身、办公等需求。 AR眼镜。
如今,物联网已经与包括AR技术在内的各种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吴克俭也开始思考AR产品与物联网融合的更广阔空间。
“简单来说,物联网可以为AR产品提供更及时、准确的数据,优化用户体验;反过来,AR眼镜作为物联网上距离用户最近的终端设备,可以帮助物联网使更准确的决策和判断。”吴克涵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在AR自行车健身中加入物联网功能,AR眼镜可以通过运动状态、人体生物信息、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骑行体验。
物联网与AI(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创造智能家居,与云计算技术结合形成汽车智能系统。与大数据的结合,形成了智能穿戴产品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与各种技术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它的类别很多,成分复杂,在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
“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物联网带来的便利,中小微企业功不可没。”程大钊认为,与大企业更关注农业和工业场景不同,中小微企业可以深度挖掘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领域或产品不断积累,在场景理解和技术深度上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市场瞬息万变,新的需求不断涌现。像吴克金这样的数字经济企业家面临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他们深知高性能芯片、基础系统软件等国产基础技术需要继续加强,也看到了数字技术领域强劲的发展趋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不断启发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智慧。
(本期选题支持:文渊、刘坤、姚雅琪)
《光明日报》(2023年2月21日第12页)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