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历史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了解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一、两弹一星 1、发展原因 (1)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______________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2)维护安全的需要:为了反对________,打破核垄断,中共中央决定研制原子弹和导弹。二、取得的成就 (一)2009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2)1967年6月17日第一次________试验爆炸成功。 (3)1964年6月,中国发射了第一枚中短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27日,成功试验了导弹核武器。 (4)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发射成功。 (5)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二、“东方神米” 1、现实原因:人多地少。 2、打破传统观念,培育“____________”和“超级杂交稻”的成果。三、意义(1)对于我国:粮食增产40亿吨,将创造经济效益4000亿元以上。 (2)对于世界: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米”、“______________”。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始于1983年,当时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亿次的超级计算机“____________”机诞生。

(2)1997年每秒130亿次运算的“____________”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研制技术的新突破。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 2、影响 中国政府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在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____________的跨越式发展。四、“神舟”飞船 1、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一)2019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一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将聂海胜、费俊龙送入太空。二、意义(一)我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继“____________”之后的又一辉煌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在未来5至10年内给中国带来数千亿的经济效益,成为____________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点一、两弹一星 1.中国20世纪60年代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科技成果是() A.“银河一号”飞行器问世 B.核武器研制成功 C.“南邮一号” 2”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2.新中国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战略核导弹、人造卫星 B. 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C. 原子弹、中子弹、人造卫星 D. 氢弹、战略核导弹、人造卫星 3.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已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右图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该卫星被命名为()A。长征-No. 1B. “东方红一号”C号Explorer-1D。危险信号 14。观察右图。对右图中反映的事件的错误评价是()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凝聚力 B.体现“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 C.落实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D.强化中国现代国防能力。知识点2:“东方神奇水稻” 5、袁隆平科技成果最重要的影响是() A.第一个育成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B.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粮食问题,而且帮助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 D. 荣获多项国际奖项,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6.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粮食问题上指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不能为温总理讲话提供证据的是() A.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载人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超级计算机知识点3“银河”系列计算机7.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成果是()A. “Galaxy-I” B.“Galaxy-II” C. “银河三号”D.“长征一号”8.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制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它开始于()A。 1960sB。 1970年代 C. 1980年代 D.知识点4 21世纪初的“神舟”飞船 9.图中体现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最准确的说法是() A.中国已进入航天时代B.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C.中国研制成功“长征”火箭 D.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0、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任务后,在精确控制下撞击月球。它的成功发射被认为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一步。三个里程碑。您认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应该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10年战略:多元化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挑战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