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对民族复兴的战略意义:如何正确看待和发挥青年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

【摘要】正确的青年观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当前,青年在推动世界发展转型和大国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青年在全球青年竞争中展现出了极其宝贵和显着的优势。能否充分认识和发挥这些优势,将对推动强国建设和民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振兴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青年发展 青年人才 民族复兴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D432.6【文献识别码】A

青春是时代最敏感的晴雨表。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总会有与时代特有问题密切相关的“成长烦恼”,总要经历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这是青年工作的挑战,也是青年工作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年轻人是充满活力的”。对于可塑性很强的青年群体来说,更重要的是把握整体、仁慈大处、放眼长远。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深刻把握当前全球青年一代的强劲势头和竞争态势,充分认识和发挥我国青年的显着优势,培养他们成为世界新人。时代谁都无愧于民族复兴的重任。

当代青年在世界发展变革和大国竞争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数据等资源日益丰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推动各种形式、业态加速更新迭代。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青年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群体,自然站在推动世界变革的最前沿,成为关系大国力量对比变化的“关键变量”。

当代青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根据相关机构对全球各行业“独角兽”公司的统计分析,这些公司创始人创办公司时的平均年龄仅为36岁,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在我国,科技应用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中,年轻人占比超过50%;北斗卫星团队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为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为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0岁。可以说,当代青年已成为全球和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生力军。

当代青年引领着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各方面的创新浪潮。在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抓住了人们互联网使用的新特点和新需求,成为创造和推广各种社交软件、网络应用和智能设备的“潮流引领者”。在社会形态和职业形态的变革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正在加速人类社会从高度集中的工业化劳动模式向灵活自主的信息化劳动模式转变。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各国青年在创造新文化形态、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新话语、新潮流等方面大显身手,始终引领潮流。

当代青年在改变世界政治走向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年轻一代对中国的态度更加积极。 《财富》杂志和美国Axios新闻网站2021年的调查数据均显示,24岁以下的美国年轻人中厌恶资本主义、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代际群体。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2月的调查显示,70%的“Z世代”支持政府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_发挥科技优势_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青少年在全球青少年一代竞争中展现出一系列显着优势。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的、可信的、有价值的、可行动的。”从全球青年一代竞争情况来看,我国当代青年展现出了一系列显着优势,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当代青年的重要评价。

一是彰显了高度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心同德、与国家同向而行的显着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无论是从社会调查数据还是民众感受来看,当代中国青年都真诚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青少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的意愿持续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35岁及以下新党员比例每年都超过80%。广大青年在抵制错误思潮、反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打压等重大考验中站稳了脚跟、可靠了。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并取得胜利。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当代青年与国家、社会的契合度。力和向心力。

二是展现正视世界、自信自立、自力更生的显着优势。当代青年成长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有广阔的成长平台,有全球视野,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亲身经历疫情“大考”后,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治理”与“西方混乱”的强烈反差,更加坚定了做中国人的志向、气节和信心,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中华民族的实现。伟大复兴必胜的信心,也坚定了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志向。相关统计显示,1978年至2019年,各类留学人员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有423.17万人,占完成学业人员的86.28%。 2021年留学生回国就业人数将达到104.9万人,创近年来新高。与此同时,我国当代青年更加主动融入世界,自觉担负起推动国际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时代责任,与世界各国青年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为人类美好未来,充分展现大国青年应有的风采。

三是彰显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着优势。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不断涌现。汉服已成为随处可见的一道靓丽风景。年轻人将音乐、舞蹈、诗歌、美食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等元素有机结合,展现出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风”。据统计,2011年至2021年,“国潮”热度增长了5倍以上,“90后”、“00后”贡献了“国潮”消费的74%。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青少年道德修养全面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的14岁至35岁志愿者超过9000万人。

四是彰显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素质不断增强的显着优势。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超过许多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广大青年通过在职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调查显示,全社会50%以上的青少年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从教育质量来看,我国青少年基础知识扎实。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综合素质测试中名列第一。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当代青年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整体领先,蕴藏着巨大的“人才红利”。这一显着优势必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是展现吃苦耐劳、吃苦耐劳的明显优势。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表现出勤奋进取的精神风貌。社会各领域广大青年充分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是在危急危险时刻,广大青年不畏艰难险阻,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90%是“80后”、“90后”;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占总人数60%的青年建设参与者组建了13支青年突击队;截至2021年,已有47万“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振兴(扶贫),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三农”社会实践活动。

要努力把我国青年群体的显着优势转化为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任务,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激励青年”和使命,做青年朋友的知心朋友。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的领路人。”深刻认识青少年对强国兴邦的重大战略意义,把青少年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青少年,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支持服务赢得年轻人,赢得现在。 ,然后赢得未来。

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_发挥科技优势_我国科技发展的优势

深刻把握青少年长远主义、理想主义特征,强化青少年发展使命感。根据时间洞察理论和研究,年轻人的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对较长,他们的思想关注和行为选择更着眼于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年轻人是否意识到,年轻人天生就具有长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征。为此,需要加强正确引导,防止青少年受到错误观念和认知的干扰,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短期行为选择误认为是长远主义。归根到底,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通过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青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参与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先锋力量。切实增强青年群体内在价值感召力和使命驱动力,鼓励他们找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与祖国共进的长远主义者、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为此,要全面加强青少年学生时期与社会的互动,让他们充分体验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热点场景,激发梦想的强大力量。

千方百计为青年干部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创造良好条件,强化青年发展政策激励。官员创业是教育、引导、团结、激励年轻人的最好方式。古往今来,每一代年轻人都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始终是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不怕苦、不怕累,只是担心没有工作、没有发展机会。这也是当今一些年轻人最真实的声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青少年受教育程度越来越好。为此,应将大学毕业生视为巨大的“人才红利”,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释放年轻官员的创业能量。比如,要深入把握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从金融、投资、产业扶持等方面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勇于投身创新前沿,创造、创业,开辟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蓝海”。着力提高教育结构和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打破用人单位“唯学历”导向,实现按需招聘、按需用人,遏制不断提高学历门槛的“内卷化”现象,让年轻人要真正发挥他们的精力和精力。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加强青年发展社会保障。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相关规划过程中,着力解决青年群体的“急、难、急”问题,特别是大城市青年的住房保障问题,完善职业保障和婚育育儿服务体系。 ,降低年轻人结婚生育成本。把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用好年轻人、服务年轻人作为评价各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标准,推动各地各单位围绕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和青年发展友好型组织。

(作者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参考】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4年5月5日。

③《白皮书(全文)》,中国新闻网,2022年4月21日。

上一篇:数字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转型与升级,把握科技革命新机遇 下一篇: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题目大全:30个话题解析与备考技巧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