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成就展示: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与高分辨率观测系统如何服务国计民生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标志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高度和深度。

发展航天事业不仅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战略需要,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综合效益巨大。本期精选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工程领域的代表性应用,展示航天科技如何服务国计民生、创造美好生活。

- 编辑

载人航天工程——

空间应用成果加速

记者 刘诗瑶

4月26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成功进入中国空间站。按照计划,乘组人员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载荷,在基础微重力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验。随后,实验中产生的样本将被科学家深入分析研究,有望获得多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

以建设为应用、以应用为基础,是建设中国航天家园的初心使命。自1992年立项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充分发挥应用效益的目标,研制部署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设施,持续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及应用项目。目前,我国空间站已进入应用研制阶段,空间应用有序展开,成果频出。据统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4000多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业。

以太空育种为例,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极端环境影响下,在太空“出差”的种子基因进化加速。经过科研人员筛选培育,形成了性状稳定的新品种,提高了传统育种技术的效率。 2022年12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将黑龙江抚远蔓越莓种子带回地球,开创了全球蔓越莓太空育种先河。

此前,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培杂泰丰、花航香一珍等水稻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国家农业农村信息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航天小麦品种“绿源502”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解决了大穗小麦品种易发生病害的问题。抗倒伏,成为全国小麦种植的主导品种之一。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展航天育种实验3000多项,培育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400多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

载人航天在生命健康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一般长达六个月,身体机能深受太空失重、辐射等因素影响。开展相关医学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人体心血管和骨骼系统的更多奥秘。我国科研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器官芯片研究,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人造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具备在轨进行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地面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宇航员健康维护和能力维持与增强技术。这些技术高效、无创、易于操作、可穿戴,还可以用于服务公共卫生。

此外,我国在空间微重力流体、燃烧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国家材料短板、提高相关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空间实验获得的非晶合金制备方法为例,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量产零部件。

航天技术是世界各国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型装备研发和空间站建设中,我国应用了大量高精度新技术、新材料,带动了微电子、机械制造、通讯等。工艺改进和产业升级。

中国航天科技的意义_航天科技发展的意义对世界_科技航天的发展

运载火箭的外部包裹着一层涂层,可以降低太阳能吸收并提高红外辐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发挥航天技术优势,将火箭涂料应用于大型民用建筑。开发了数十种附着力强、耐高温、耐腐蚀的高性能建筑涂料。受到市场的青睐并得到成功应用。正在建设的陕西西安北客运站枢纽工程、甘肃兰州中川机场等大中型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披上了火箭同样的“外衣”,进一步增强了基础设施的实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记者 顾业凯

在江苏南京民用无人机试验区内,无人机起降有序,飞行平稳。 4月22日14时30分,一架搭载血液冰箱的无人机从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起飞。经过15分钟的固定航线飞行,降落在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门诊楼前,按时完成了血液运输任务。 。 2公里外,南京市浦口区消防救援大队正在进行消防演习。无人机搭乘驳车从巢穴中飞出。视频片段被实时传回。红外热成像系统迅速定位“被困人员”,为消防人员提供帮助。人员开展救援行动。

低空飞行时如何防止多架无人机相撞?如何让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在指定区域飞行?就像地面上的汽车需要地图和定位一样,低空安全飞行的无人机也需要实时位置数据。在南京市民无人机试验区,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就像“眼睛”,让无人机准确感知自身位置,实现自动化协同作业,按照规划航线完成任务。

千寻定位网络有限公司CEO陈金培表示,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无人机可以轻松获得动态厘米级精准定位服务能力,即使在外部干扰较强的区域,仍能保证定位精度。环境干扰。降低飞行风险,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基于矢量和卫星影像地图,融合3D地形、气象等多维数据,千寻位置自建的低空监管服务管理平台,相当于在空中部署了隐形“交警”,确保交通安全。无人机等低空飞行设备有序、安全、合规飞行。

天上建得好,地上用得好。近年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不断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扩大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空间和时间赋能的重要作用。应用场景。

在新疆塔城,国网塔城供电公司在额敏县于什卡拉苏镇萨尔乌楞村建设了5万亩“电力+北斗”井群控制示范区,并在该区域安装了64口井。北斗智能断路器等设备、定位服务结合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村民只需一部手机操作即可浇灌数百亩土地;在浙江衢州,北斗亚米级高精度定位模块车载终端辅助公交车与红绿灯通过空中“对话”,智慧交通系统将根据车辆实时位置进行调整车辆红绿灯时间确保公共交通优先。

“天为棋盘,星为棋子”。如今,北斗系统已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交通领域,全国超过800万辆道路作业车辆配备北斗系统,4.8万多艘船舶、1.3万多艘水上助航设备配备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全国已有超过10万台农机装备了北斗自动驾驶系统。接入国家精准农业综合数据服务平台的农机设备数量达到25.8万台;在应急管理服务方面,“北斗+安全智能监控预警云平台”已在全国部署8000多个监控点,完成600余次安全预警。

2023年11月发布的《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各类北斗终端设备(不含消费电子)应用总量接近2300万台/套,北斗应用渗透率超过50%。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北斗终端设备应用数量超过1300万台/套。

“北斗产业发展经历了初创期、成熟期和全球服务三个阶段,北斗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增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先成表示,近年来,我国北斗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态势。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大众化应用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迈上新高度。

高分专项项目——

高质量遥感服务走向公众

记者 于斯南

中国航天科技的意义_科技航天的发展_航天科技发展的意义对世界

去年8月,受5号台风“杜苏里”影响,吉林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其中,扶余市农田淹水严重,农作物被雨水冲毁,随时面临倒伏危险。

农作物必须尽快获救,农民的损失必须得到补偿。然而,保险公司只有准确了解哪些农田受到影响以及受损程度,才能快速支付索赔。正当农民焦急等待救援时,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当年5月至8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光学、雷达、耕地数据等信息,快速提取洪水信息——灾区并确定灾区。耕地范围为定损理赔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得益于保险及时补偿,扶余市农民清理积水、理顺倒伏作物、补充化肥……在各方努力下,农田逐渐恢复生机。

实现农业保险理赔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工程(以下简称“高分辨率专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航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分卫星被称为太空的“天眼”。高分专项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突破1500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地球静止轨道到低轨卫星星座、从可见光到红外、从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到遥感的地基遥感。遥感转为雷达遥感。观测能力,建设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骨干网络。

“高分卫星的研制不仅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也是造福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数据中心秘书、高分专项副总设计师孟令杰表示,高分卫星的数据和成果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保、防灾减灾、城乡建设等28个行业。它们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玩”密切相关。

例如,在防灾减灾方面,高清卫星产生的台风观测高清云图,可以清晰观测台风眼的结构和运动变化规律,准确预测周边发生台风的信息。我的国家;环保方面,利用高分卫星对云南滇池、洱海等湖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监测,为当地水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2022年12月,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五号01A卫星,标志着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目前,高分辨率专项工程已全面进入卫星应用阶段。高分系列卫星的能力越来越强,高分卫星遥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在湖北省天门市,利用高分辨率图像数据采集和设计道路安全危险点,有效节省道路安全工程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助力确权土地和草原。可以避免牧民对测量方法的分歧。

为了让高清卫星数据和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国家航天局联合多部门建设国家遥感数据和应用服务平台。孟令杰介绍,该平台旨在整合高分专项的卫星数据、技术成果和应用经验,同时连接陆地、气象、海洋相关卫星数据,共同打造空间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枢纽。今年4月,该平台商业版正式发布,包括此前发布的公众版、科研版、国际版,将更好助力我国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迈上新台阶。

“未来,高分遥感数据应用产品不仅服务国家,还将深入走出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际交流合作做出更大贡献。”孟令杰说。说。

《人民日报》(2024年5月20日第19页)

上一篇:未来发展:从数智经济到共享发展深度解析数字科技与未来产业趋势 下一篇:2024年全球科学研究趋势:从宇宙探索到基因编辑,四极前沿发展全解析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