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国发[2014]64号)、《科技部通知》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2017]152号)、《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及管理流程》(国科办字[2016]6号)等文件要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向社会公开征集“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领域三个重点项目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建议(见附件)。征求意见期限为2018年2月14日至2018年3月1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项目的浓缩布局和任务部署已经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会商审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审议,报国务院批准。本次征求意见重点就各专项指导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及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征求各方意见。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反馈意见,修订完善相关重点项目的项目申报指南。收集到的意见将不再反馈和回复。
请将相关意见和建议于3月1日17:00前发送至邮箱:gxs_xxc@most.cn。
科学技术部高技术司
关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与示范》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的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物联网与智能城市关键技术与示范”。根据本次重点专项项目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围绕网络强国战略和社会经济转型需求,重点突破智慧城市“感知-连接-感知-应用-融合”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在京津冀、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典型城市(群)开展融合创新和融合服务示范应用,支持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分级分类推进50多个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成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全球领先。推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规模化发展和“三融合五交叉”共享,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将我国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技术研究、标准和产业应用带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重点项目基于智能传感技术与智能终端、物联网泛在接入技术与集成系统、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城市通证集成技术与支撑系统等。 5条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重点研究任务51项,专项实施期限5年(2018-2022年)。
1、智能传感技术与智能终端
1.1 物联网智能传感终端平台系统及应用验证(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平台的物联网智能传感终端技术,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嵌入式智能终端处理系统平台,探索解决传感终端基础软硬件碎片化问题的方法。研究物联网终端轻量级计算架构技术、传感数据终端存储技术、实时高效传感数据终端处理技术,支撑传感信息智能处理终端化。开发轻量化、低成本、低功耗、可重构的基于片上系统的终端处理平台,研究多传感器集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信息收发与控制、M2M终端协作、能耗管理、基于WEB的跨终端信息交互和协同操作技术等,实现终端的自主协作、自主智能处理和控制。基于传感终端平台系统,开发基于自主芯片的物联网智能传感终端,并选取典型城市场景进行应用验证。
考核指标:突破物联网传感终端平台系统架构技术,支持传感信息智能处理本地化,实现传感信息端侧处理80%;突破软硬件集成片上系统技术,智能处理多源传感信息,支持10余类传感器 统一接口和数据集成,支持用户二次开发。基于应用场景驱动的终端结构定制和性能优化技术,终端智能信息处理效率提升30%。传感终端系统具有通信、存储、安全防护和信息处理功能,采用独立的CPU、通信单元等核心芯片;低功耗、低速场景下可实现10年待机。研发终端将选择1-2个城市进行应用验证,安装物联网终端不少于3000台。
1.2 物联网终端评估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标准化(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别)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物联网系统缺乏统一的核心设备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的问题,从终端功能完整性、性能符合性、协议标准符合性、兼容性、安全可靠性等关键指标出发,建立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估等关键评估标准,涵盖协议一致性测试、互操作性测试、标识合规性测试等。用于测试的物联网终端评估框架;研究故障注入、旁路分析等设备安全评估技术,建立安全分级策略模型,建立物联网终端安全与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建立典型智慧城市应用关键物联网设备质量评价标准化平台,为物联网智能终端提供关键评价技术和评价服务,建立评价流程。
考核指标:建立物联网核心设备质量评估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高覆盖、低错漏检率、快速收敛的安全检查。依托已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对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多个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终端进行安全质量评价。建立评价流程和平台。评价内容包括可靠性、可用性、适应性等功能和性能的主要指标。实现多种设备漏洞和故障注入机制,实现比特级关键信息泄露跟踪,提供终端级故障模式和性能退化描述。构建一套物联网终端评价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套支撑标准的评价技术,申请系列专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完成多项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标准提案。
2、物联网泛在接入技术及融合体系
2.1 应用驱动的异构物联网系统互联平台架构关键技术研究及仿真演示验证(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演示类别)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中应用驱动的异构物联网的各种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不同典型场景下的应用需求、业务特征和部署需求;研究应用驱动的异构物联网系统平台理论,主要包括应用平台建模、平台优化控制等相关理论;研究面向应用的物联网控制和复杂应用技术,突破异构网络虚拟化、异构网络数据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技术问题,支持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的统一抽象管理;设计和开发异构物联网互联协议系统和系统平台;在工业控制领域,视频监控、车联网等典型智慧城市应用中,部署了异构物联网互联演示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异构物联网系统平台互联理论、方法和模型。建立应用驱动的网络架构,能够支持不低于1000亿设备接入,架构网络利用率不低于90%。支持五种异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二级调用和按需闭环控制,对接国家互联平台,实现相关行业的部署和应用。申请一系列专利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2.2 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运营支撑系统(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研究分布式物联网资源识别与对象描述融合分析技术;研究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
研究典型应用领域智能开放服务应用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物联网智能开放服务平台的智能物联网开放架构,支持不少于1000万个对象多维开放能力接入,不少于10000个开放服务开放能力。建立分布式对象识别解析网络,支持去中心化解析和跨域统一映射。全网解析能力不低于50万次/秒,解析成功率大于99%。开发智能开放服务的物联网中间件,支持物联网异构对象资源的统一建模,提供设备接口多种服务的自动生成,支持对象的多粒度服务应用。开发可重构物联网基础设施共支撑原型系统,建设“一带一路”等城市(群)城市级物联网基础设施。我们将针对工业物流、危险品监管、铁路运输、社区安防等不少于四个行业或领域,打造可支撑百万级用户接入的运营示范。申请一系列专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完成多项国家标准(送审稿)或国际标准提案。
3.城市建模技术与动态认知系统
3.1 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技术与系统(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别)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指标体系、多观测耦合模式和时空信息感知服务接口,突破点面观测能力的动态认知和关联协作技术,形成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指标体系、多观测耦合模式和时空信息感知服务接口。规模综合传感技术体系及标准规范;该研究基于光场混合相机阵列在城市和密集人群中的多尺度智能
视频成像与分析技术,实现人、车、物三维光场感知;城市应急监测室内、地下精细场景时空感知技术与装备研究;发展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实现城市感知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实时服务;开展从城市群到街区尺度的暴雨内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和河流湖泊等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建设示范,提升城市要素综合感知。
考核指标:制定不少于3项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国际标准,将城市传感网观测能力时空识别精度提高到90%,实现城市降雨、不透水地表、不透水地表等的无缝时空感知分辨率空气质量和其他要素。米级,覆盖面积不小于10000平方公里;实现十亿像素视频的多尺度超高分辨率光场实时观察;新城市感知设备不少于3种,室内地下场景时空感知精度达到厘米级;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可统一连接6类观测平台,物联网观测接口协议不少于10种;构建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应用示范不少于3类,感知节点数量不少于10万个;撰写相应专着,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一系列专利。
3.2 城市空间获取、建模与虚实融合动态仿真系统(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智慧城市时空场景数据在线采集及虚实融合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信息的城市日常管理数据聚合融合研究、实时视觉数据匹配融合研究,实现虚实融合多角度漫游显示系统;研究运动图像和城市信息的空间融合,研究建筑物、街道、植被、树木、行人、车辆等城市数据的点云和结构重建和语言学。
定义建模,研究城市空间事件动态仿真技术,建立新一代智慧城市虚实融合动态仿真平台;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城市空间多维可视化数据采集,构建城市虚实融合的多尺度仿真平台,为城市运维预测评估提供支撑,开展各类智慧城市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一套大数据驱动的城市复杂动态场景高效建模和虚实融合精准渲染技术体系,可处理鱼眼、超广角等大变形视觉数据的虚实融合.,并支持不少于1000路视频流,数千个城市日常管理数据立体融合;城市场景三维语义建模最大相对几何误差小于1%,图像、深度、点云等多源数据分割错误率小于5%,识别精度更高超过80%;城市多尺度虚实融合场景不小于400平方公里,支持多级LOD,场景面片大小不小于10亿,屏幕刷新率不小于50帧/秒,实现了不少于5类城市空间事件模拟。支持制造商、第三方专业服务商、最终用户等开展各类研发、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 3个以上典型案例在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公安等行业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3.3 城市多规数据融合与动态认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以城市“多规合一”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支撑平台为对象,研究多数据融合技术和多规差异消除技术,构建高精度城市-宽数字状态图;研究城市发展边界,
生态控制线等精细划定和控制技术;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信息模型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大数据支持的城市发展状况动态识别技术研究研究建设满足国家、省、市三级联动要求的多监管数据融合和动态认知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500TB以上的城市级高精度全球数字化现状数据库和规划数据库,消除多重法规差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市级城市发展边界和2000平方公里以上生态控制线的精准划定和实施过程的精准管控。建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标准,实现模型合规性自动检查和大规模场景展示。构建一套城市发展状况动态认知的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并构建相应的超大规模数据计算框架,实现不少于10类城市发展状况的动态认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不少于3个省市开展平台示范应用。申请一系列专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完成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送审稿)。
4、城市综合决策技术与智能服务平台
4.1智慧城市态势识别与服务计算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面向城市及城市群多系统多要素耦合的多维数据空间特征,研究多领域全时大数据深度关联和高效聚合技术,建立大流量、强实时性的数据空间特征。时间数据激增模型和知识发现模型,分析时变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识别和预测城市及城市群系统的运行状态;研究服务协同计算理论,建立跨域、跨组织的网络资源共享和服务
服务协作模型支持大规模、高并发的协作服务计算;研究服务行为适应和环境敏感的主动服务理论,提供动态、可扩展的微服务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服务协作和快速响应。研究多行业知识与系统集成架构,建立智能服务平台,为城市及城市群跨行业管理服务提供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和典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及城市群运行态势智能感知和协同服务的理论模型和技术系统框架。建设多源数据聚合和智能服务平台,支持城市规划、管理等三大行业PB级数据高效聚合,支撑百万级服务接入、千万级城市态势感知和协同服务参与团体的数量。建立不少于3个基础模型,不少于5个专业模型,5小时以内PB级知识发现,5分钟以内推理响应时间。立足省级智慧旅游、智慧民生、智慧交通背景,在交通规划、跨域出行、在线消费等领域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典型应用示范验证、支付风险控制。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相关领域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项。
4.2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多灾害影响模型、智能应急协调及灾后恢复联动机制;研究地下基础设施在线状态多维度自动监测、实时诊断和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大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营数据关联分析、深度分析与融合利用技术;地下密闭空间基础设施运行病害、高精度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长寿命、高可靠性基础设施状态监测装备及网络研究;研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营全息传感与智能诊断平台建设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不少于15类地下基础设施系统运行风险推理与决策支持知识库,灾害影响模型和应急机制覆盖5种以上灾害场景。地下基础设施在线监测10余类,智能状态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具备集成10余类PB级运营数据分析能力。开发地下基础设施移动巡检机器人和信息网络。巡检机器人自动识别5种以上操作疾病,支持无故障连续运行1000小时以上。建立城市地下基础设施长期可靠运行的全息传感与智能诊断平台,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安全感知。 )用于演示应用。申请一系列专利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4.3特大城市服务融合与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安全高效的多域异构服务数据分发技术研究;大规模多源多主体城市服务聚合与治理技术研究。建设支持异构服务协作、实现一号接入、一库共享、一站式服务的城市智能服务体系。具有聚合服务对象、聚合服务主体、聚合服务资源、聚合服务数据、聚合线上线下服务、聚合跨境服务等特点。部门服务协作的功能和特点。依托该系统和大量城市服务资源,开展一站式公民公共服务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城市服务开放管理平台系统研发,数据分发节点匹配时间小于10ms,数据端到端分发延迟小于0.1秒,支持百万级服务安全接入和治理,支持跨主体服务定向开放和共享,支持定制服务授权控制策略和服务协议。重点开展一站式公民公共服务应用示范,全面覆盖1个省级特大城市和1个以上省级地区,每个汇聚30多个政府部门的100多项“互联网+”公共服务和数据,包括跨部门服务不少于20项,建立了整合20多个部门数据、APP注册用户不少于1000万的公民档案,并已推广应用到15个覆盖地级及以上城市,覆盖人口超过1亿。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及多项相关领域软件著作权。
4.4 国家级新区智慧城市集成创新与应用融合示范(应用示范类,定向支持雄安新区)
研究内容:面向具有国家意义的国家新领域,构建集智能感知、计算、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慧城市共性集成创新平台,提供安全、开放的基础层,有效集成多种解决方案、应用和技术。设备。构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出行系统、基于重大基础设施实时监测分析的城市智能运营系统、时空全要素感知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以计算机交互为核心、人脸控制和大规模视频结构化为核心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应用系统、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楼宇安防、智慧医疗系统以医学影像智能诊断和基因智能分析为核心,等智能化应用演示系统;形成一体化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全面实现物理真实空间与虚拟数字空间融合共存的全数字化智慧城市。
考核指标:(1)构建基于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的智慧城市共性集成创新平台,开发自动驾驶、对话式人机交互、人脸控制、支持人、车、车等20多个品类。和行为。视频结构化、生物识别等多项智能技术能力; (二)在具有国家意义的国家新区特定领域建设不少于15个典型智慧城市应用示范系统,涵盖智慧出行、环境监测、家居、智慧安防、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智慧城市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技术。 ,产业与应用一体化的创新示范区。
5. 城市通证整合技术及支撑体系
5.1 智慧城市信息物理融合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中各类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智能感知、控制、优化和协作机制;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物理构成和逻辑关系,开发基于超复杂网络系统的智慧城市物理框架和逻辑框架可视化信息-素材分析系统;建立不同类型智慧城市信息物融合模型,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智慧城市信息物超复杂网络原型系统;克服基于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异质集成,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反馈闭环控制方法的智能建筑技术,并开发智能城市信息 - 构建标准,指示系统,指示系统,指示系统,指示系统,指示系统,指标系统,指标评估标准和物理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市区执行演示申请。
评估指标: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技术系统和方法模型,用于对智能城市中超复杂网络系统的协作控制和协作优化,并获得3-4个原始信息 - 材料融合方法系统和关键的技术研究结果;原型系统的感知,控制和执行延迟是秒,模型具有线性可扩展性。发表有关与智能城市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程序的高级SCI期刊论文并不难。少于20篇申请了5项外国专利的文章,获得了不少于10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了15项国内发明专利,获得了不少于20个软件版权,并为信息 - 物理融合系统制定了不少于40个标准/规格项目(行业);信息材料集成系统的应用行业(城市)应不少于100(单位),并且应在已发达的县级城市中进行全市范围的应用示范。
5.2新的智能城市技术标准系统和标准服务平台(常见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演示类别)
研究内容:为建造新的智能城市,研究智能城市标准系统,并制定关键和常见的技术标准,例如新的智能城市技术应用指南,物联网感应,建模认知,决策和智能服务,代币集成和支持平台等执行和实施国家,皮带和道路双边以及全球智能城市标准;开发标准验证和标准合规测试平台系统,包括标准测试用例,标准测试工具和标准报告生成工具,并建立公正,公正的标准验证以及标准合规性测试环境,以支持标准应用程序促销和动态修订。执行标准测试和认证服务,根据标准实施,测试和认证提出一个领先的智能城市改进模型,在典型城市中执行标准演示申请,并为建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城市互连和构建的演示效果基于标准化的互操作性。
评估指标:提出一个智能城市标准系统和评估指标系统,以适应层次和分类的智能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领导着制定和提交新的智能城市
该市将不少于10个关键和通用技术标准,并且将在不少于20个城市中执行智能城市标准系统和评估指数系统的标准化演示应用;将建立一个新的智能城市标准验证和标准合规性评估平台,以支持智能城市标准评估,认证和测试服务;全球领先标准的申请实施,测试和认证的实际案例不少于3个,以及沿着腰带和道路的双边创新智能城市的最佳实践;发明专利的申请少于5项,并且不少于5个软件版权项目。
5.3新的智能城市评估平台(常见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程序演示类别)
研究内容:严格遵循中央领导人对新智能城市的分层和机密结构的决策和部署要求,并研究智能城市评估指数系统,包括能力指标和有效性指标。能力指标用于评估该市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使用,并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性指标用于评估城市居民,企业和城市经理通过智能城市建设所经历的便利性和宜居性。性,舒适,安全,幸福。研究智能城市评估支持工具和全面分析平台,包括评估指数系统裁缝工具,这些工具用于量身定制指标,以进行不同城市的有针对性评估;评估内容分析工具,用于在城市评估过程中收集,分析和总结数据;评估报告输出工具用于以图表,报告等的形式输出评估结果。
评估指标:建立一个评估模型和指标系统,自动化评估工具以及一个全面的分析平台,以通过分类和分类来支持新的智能城市的建设,并依靠国家政府网络基础设施来进行国家新的智能城市评估和支持不少于300个县级城市。城市和1,000个县级城市进行了新的智能城市评估工作,并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汇总,以进行评估数据的全面分析。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结果可用于支持中央政府和州议会,以促进不同类别的新智能城市的建设。在与智能城市评估相关的领域中,申请不少于5项发明专利和不少于10个软件版权,并以制定和提交不少于5个智能城市评估标准的领先优势。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