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Harmony OS 2.0发布一周用户破千万,900多个品牌5000多单品认证中,能否撼动Android和iOS霸主地位?

本报记者 秦晓 北京报道

近日,华为鸿蒙OS 2.0发布已久。而短短一周时间,升级至鸿蒙OS 2.0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000万。另据了解,除主流品牌外,还有超过900个品牌的5000多个单品正在接受Harmony OS Connect认证,并且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一时间,关于鸿蒙操作系统有望撼动谷歌Android和苹果iOS在操作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的说法很多。

事实上,华为多次强调,鸿蒙操作系统并不是Android或iOS的替代品,而是万物智能互联的全新操作系统。但鸿蒙操作系统2.0推出后,业界确实看到了其引发的“鲶鱼效应”。

首先,在Harmony OS 2.0推出之前,谷歌于5月23日率先正式确认将加速新的Fuchsia OS系统。其次,继Harmony OS 2.0发布后,苹果专门召开了操作系统发布会,针对平板电脑、iPad和iPhone升级了新版本操作系统。当强调“多屏互动”等功能时,业界纷纷惊叹这些功能“很鸿蒙”。再次,在鸿蒙 OS 2.0 推出当天,微软正式宣布将于 6 月 24 日发布新一代 Windows 11,随后又宣布将在 6 月 24 日更多讨论“Windows 的下一步是什么”。 美媒透露,一些证据显示微软可能正在为Windows开发原生Android,这意味着Windows 11可能会打破障碍,将Android应用程序带到微软应用商店。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外界普遍认为鸿蒙针对的是谷歌Android或苹果iOS。只能说未来有可能,但至少现在还没有。目前来看,鸿蒙OS 2.0针对物联网的部分可以算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针对手机的部分应该还是一个过渡版本。

万物智能互联时代之战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鸿蒙OS 2.0发布会上表示,“今天,我们正处于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时代,每个人都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

如何连接大家?华为目前的答案是Harmony OS操作系统。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鸿蒙之父”王成录表示:“鸿蒙操作系统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不同设备的智能、互联和协作提供统一的语言。”王成录认为,鸿蒙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设备之间的联动和协作。

鸿蒙操作系统2.0正式发布后,包括美的、格力、苏泊尔、科大讯飞、京东方、360等知名企业都加入了鸿蒙的“朋友圈”。不仅如此,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相继宣布接入鸿蒙系统。

事实上,万物互联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基础是物联网。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联网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13年的48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5万亿元。各大厂商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纷纷布局物联网产业试图抢占生态制高点。

早在2016年,华为鸿蒙发布之前,谷歌就已经宣布将打造操作系统——Fuchsia OS。其定位与华为鸿蒙类似,是一种横跨手机、电视、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的新型运营方式。系统。然而,在接下来的五年里,Fuchsia OS“消失”了,直到鸿蒙 OS 2.0 发布,也就是今年 5 月 25 日,谷歌宣布将向第一代 Nest Hub 智能显示器的相关用户开放。接下来的几个月。 Fuchsia OS系统的推送意味着Fuchsia OS已经可以在个人设备上提供服务。

联网英语_联网英语怎么写_物联网的英文

另一家主要操作系统制造商苹果公司也不甘落后。距离鸿蒙 OS 2.0 发布会仅 6 天,苹果 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一口气发布了 Mac OS、iOS、iPad OS 等系统的新版本。

与鸿蒙类似,苹果似乎也在试图打开“万物互联”的大门。在苹果发布的新操作系统中,可以同时互连家中多个不同的苹果设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版本的iOS并不支持跨系统使用FaceTime。 iOS15首次支持Android手机和Windows设备。用户只要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FaceTime通话,同时还享受苹果的隐私保护。

作为PC操作系统的霸主,微软宣布将于6月24日正式发布Windows 11,并将尝试让新的Windows 11系统兼容Android APP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在Windows 10中下载、安装和运行Android应用程序。 Windows 11系统应用程序、游戏等

不仅是苹果,谷歌和华为,三星SmartTings、腾讯TencentOStiny等也是万物互联时代操作系统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可见,未来物联网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新泰证券半导体行业分析师王志伟告诉记者,设备之间的联动协作只是重点之一。但一个操作系统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它的生态。是否有足够多的企业加入,让生态变得更大。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华为明显领先。

不同的鸿蒙操作系统

华为此前预计,到2021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到3亿台,其中华为设备超过2亿台,第三方合作伙伴各类终端设备超过1亿台。

不过,业内也存在质疑。目前,部分厂商已经实现了电动窗帘、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系列的互联互通。华为鸿蒙真的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王成录表示,如今,所有智能家电都必须通过下载相应的APP来控制。每个APP的大小可以从几十兆字节到几百兆字节。还需要经过下载、安装、注册等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这影响了很多消费者。那些堵门的人。同时,消费者如果想通过相应的APP调用智能家电的某些功能,则需要打开层层菜单才能找到想要的功能。

王成录还透露,根据华为实际统计,购买智能家电的消费者中,真正安装其APP的消费者不到10%,安装APP并使用其智能功能的消费者不到5%。鸿蒙操作系统正好解决了这些痛点。

一位手机产业链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智能终端设备都必须依靠智能网关来实现联动。简单来说,这类似于网吧的局域网。各种智能设备在局域网中互联,但不能通过改变网络来实现。鸿蒙简化了流程,为每个智能设备提供了操作系统,实现了超级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实际上是系统之间的互联,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网关设备。

记者测试发现,在不同的鸿蒙设备上登录华为账号并连接WiFi时,在超级终端的控制中心可以看到设备同时在线。核心是手机,周边是平板电脑、智慧屏、智能音箱等终端设备。任何两台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都可以组成一个超级终端,从而共享两个硬件的智能能力。例如,将PAD图标拉向手机,意味着PAD和手机组成一个超级终端,然后手机的内容会同步到PAD页面,从而实现手机刷屏软垫。

手机游戏

物联网的英文_联网英语_联网英语怎么写

虽然鸿蒙操作系统在物联网领域已经占据领先地位,但在手机上还需要多下功夫。

目前,谷歌Android和苹果iOS占据了移动操作系统领域99%以上的份额。研究机构Stat Counter数据显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方面,谷歌Android系统占比72.2%,苹果iOS占比26.99%,其他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比不足。 1%。

Android作为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是手机厂商的主要选择。近日,在 Google I/O 大会上,谷歌发布了 Android 12 的首个 Beta(测试)版本。谷歌表示,Android 12 是谷歌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版本之一。公开信息显示,手机厂商行动迅速。小米、OPPO、vivo、中兴通讯、传音控股子公司TECNO等均已公布首批Android 12 Beta版本。

与一呼百应的安卓不同,刚刚推出的鸿蒙操作系统还缺乏手机厂商的支持。目前只有魅族公开表示支持鸿蒙操作系统,但也主攻物联网领域。此外,OPPO还表达了对创新的支持。刚刚发布新品的荣耀也表示“看重鸿蒙操作系统”,但目前的选择仍然是Android。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已于2020年和2021年两次将HarmonyOS的全部基础能力捐赠给Open Harmony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试图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基于Open Harmony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并做大。鸿蒙生态,但目前这项工作只能说是站在起跑线上。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解释道,“华为已将鸿蒙核心基础设施的全部部分捐赠给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所有厂商都可以平等地从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获取代码,生态企业也可以公司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来做自己的产品,我们华为也是从Open Atomic开源基金会拿到代码,把我们的产品功能加入到产品中,所以后续的公司是否采用鸿蒙系统,加入鸿蒙。生态系统是公司的商业选择。”

这个场景与Android刚推出那天很相似。 2007年11月5日,谷歌正式向外界展示了Android操作系统,并在这一天宣布成立全球联盟组织——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该联盟已获得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芯片制造商的支持。 Android目前成熟的生态系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

王志伟表示,鸿蒙未来的成败主要在于生态建设。 “对于国内手机厂商来说,鸿蒙开源无疑是最好的。毕竟软件开发商需要盈利,手机厂商也需要盈利。如果你的生态建设足够成熟,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

上述手机产业链人士表示,鸿蒙操作系统肯定是经过多轮测试才完成的。业界对华为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认可的,但鸿蒙操作系统毕竟是一个新系统。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华为本身也是一家手机厂商。大家普遍担心加入鸿蒙后会不会被别人控制。与此同时,大家都在Android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并为了一个未知的东西放弃了既得利益。显然,许多公司需要考虑其中涉及的风险。

上一篇:温家宝考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早谋划未来,攻破核心技术 下一篇:信息化概念起源与发展:从日本到全球,探索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