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越南战场:美军空投神秘电子眼线,胡志明小道轰炸准确率大幅提升
1965年的越南战场上,美军深陷战争泥潭。
突然有一天,北越士兵在胡志明小道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这些东西看起来像树枝,但实际上是由金属制成的,并且含有一些神秘的电子元件。
这些士兵还发现,美军最近轰炸痕迹越来越频繁,轰炸精度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给己方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越军意识到,这些玩意很可能是美军空投到胡志明小道上的“眼线”。
他们猜对了,这些玩意确实是美军的“杰作”。
当时战事愈演愈烈,美军伤亡人数不断上升,达到了7000人。为了扭转局势、加快战争进程,美军对北越战略大动脉胡志明小道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轰炸和封锁。
胡志明小道
除了大量使用燃烧弹和化学战剂之外,美国智库杰森集团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可以设计一些可以伪装成树叶、树枝和自然物体的传感器,并将其放在胡志明号上。通过声波和振动追踪士兵的动作来识别北越,进行精确轰炸。
这次行动被美军命名为“冰屋白色行动”。过去放置的传感器被称为“热带树”。
“热带树”传感器
除了热带树木之外,美军还投放了伪装成动物粪便的T-1511“Dog Doo”传感器。
T-1511 狗叫传感器
这是一种带有内置无线电信标的振动传感器,在空投后激活,并在感应到地面振动时发出无线电信号。
传感器 X 射线透视
收到信号后,在小道上空巡逻的美军OP-2E“海王星”电子侦察机可以了解到北越士兵的精确位置,然后召唤轰炸机进行定点打击。
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耗资7亿美元空投了数百万个战场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对早期北越的战略物资运输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很快就会消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些传感器的外观很别扭,如果掉在地上很容易被识别和清除。其次,传感器容易受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风雨)的影响,造成误报,严重影响轰炸效率。而且传感器本身的故障率也比较高。
北越甚至训练了一支由3000只猴子组成的“部队”来对这些传感器进行定点清除。
总而言之,美军的“白屋行动”并不成功。尽管如此,这些传感器打开了传感器网络世界的大门。世界各国,无论是军事还是民间,都开始效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最早的模型。
时间继续流逝,我们来到了1982年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著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有一天,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研究生大卫·尼科尔斯坐在办公室里,突然想要一杯可乐。
当时,学校大楼内确实有一台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然而,由于需求量大,它们经常缺货。
虽然这家伙很想喝可乐,但作为一个宅男程序员,他是万万不愿意白白去办公室的。
“所以,我想起了斯坦福大学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售货机‘跃马’的故事,”尼科尔斯回忆道。 “我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很快,另外两名学生迈克·卡扎尔(Mike Kazar)和艾弗·达勒姆(Ivor Durham)以及学校的研究工程师约翰·扎尔内(John Zsarnay)开始研究技术细节。
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乐机的指示灯上。该机器有 6 个可乐瓶位。当有人购买可乐时,相应位置的红色指示灯会闪烁几秒钟,然后熄灭。
于是John Zarnai设计并安装了一块可以感应指示灯状态的主板,并通过一根线将主板与部门的主计算机连接起来。这台计算机也连接到阿帕网。阿帕网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后来,团队成员在主计算机上添加了代码,允许任何连接到阿帕网或卡内基梅隆大学本地以太网的计算机访问可乐机的信息。只需按几下按钮,他们就能判断机器中是否还有可乐。
“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只是想看看它是否有效,”卡扎尔兴奋地说。 “我从来不喜欢可乐。”
不过,卡内基梅隆大学有很多人喜欢可口可乐,这个项目受到了热烈欢迎。许多其他人也效仿了这个想法。
这款远程监控自动焦炭机算得上是民用物联网领域的一次探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卡内基梅隆大学保留了这台可乐机,许多学生对其进行了各种改进和实验。
更有趣的是,大学还为这台可乐机建立了专门的网页,介绍它的传奇历史。 (链接:~可乐/)
尽管这台可乐机令人惊叹,但它并没有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物联网设备。那么,第一个物联网设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990年。
那一年,美国计算机网络工程师约翰·罗姆基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和关闭的烤面包机。他计划带着这台面包机去参加当年的INTEROP会议。
会议主席丹·林奇向他承诺:“如果你的烤面包机可以通过互联网开机,我会给你整层楼最星级的展位。”结果,他真的做到了。
约翰·罗米奇和他的“互联网烤面包机”
烤面包机通过 TCP/IP 网络连接到计算机,然后通过 SNMP MIB 启动。
这款网络烤面包机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物联网设备”。 (网上也有说法称施乐推出的在线可乐自动售货机是第一台物联网设备,但小枣君确实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1995年,比尔·盖茨出版了他的新书《未来之路》。在书中,比尔·盖茨对信息技术的未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其中包括许多类似于当前物联网应用的精彩想法。
例如:“用户丢失或被盗的相机会自动发回信息,告诉用户其确切位置,即使它位于不同的城市。”
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物体连接到网络,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
《通往未来的路》
除了写书之外,比尔·盖茨还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践。那一年,比尔·盖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物联网系统,用于对他新建的房子进行智能控制。他本人也成为最早的智能家居用户。
自此,“万物互联”的思潮愈演愈烈。
1999年(网上很多资料说是1991年,这是错误的),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同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牵头成立“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互联”,并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
凯文·阿什顿
凯文·阿什顿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提出,传感器网络技术将成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同样从今年开始,英国《卫报》、《科学美国人》、《波士顿环球报》等主流媒体开始用“物联网”一词来代替传感器网络,两者开始清晰划分界限。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份报告可视为从官方层面正式赋予“物联网(IoT)”法律地位。
从此,物联网世界的大门正式打开,人类真正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1、~coke/2、、、《先进武器不是万能的,电子传感器在胡志明小道上失灵》、人民网 5、《未来之路》、比尔·盖茨 6、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