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三阶段解析:从固定连接到万物互联,IoT规模未来展望
如果按照粗粒度划分,互联网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互联网将固定地点的计算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第二代互联网是随时移动的,通过手机将人与人连接起来;三点互联是业界梦想的“万物互联”。其随时追踪每一个细节的特性将导致“追踪经济”的出现,使物联网成为可能。
第三代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演进。例如,“万物互联”从时间和空间的双向维度极大地扩展了移动互联网的能力:在时间上,人们可以从过去的间歇性连接转向实时跟踪;在时间上,人们可以从过去的间歇性连接转向实时追踪;在太空中,只要满足输入输出要求,例如人类可以将视线内的任何物体拖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从而使互联网的规模大大扩大了几个数量级。
那么未来物联网会有多大呢?
这不是技术问题,甚至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想象力的问题。不同的分析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250亿、500亿、1000亿、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当然,其中很多只是带有RFID的物品,只在网上“停留片刻”)。我听过的最大胆的预测来自《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他十多年前就说过:未来网络节点的数量将超过人脑的神经元,世界将诞生一个统一的复杂系统。即“一台机器”,永不崩溃,成为智慧本身,释放无限价值。
那么,考虑到第一代互联网仅连接了10亿台计算机,第二代互联网仅连接了5至70亿台设备,所以所谓的“一台机器”无疑应该被视为理论上的幻想。
甚至在我看来,2019年,讨论物联网未来“有多少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相比“有多少亿”,我更关心的是它什么时候能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普及。而这需要很多因素的共同努力——比如: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能耗较低的处理器、合适的操作系统、健康的商业模式等等。
其中,“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无疑是万物互联的基础。
但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是,这个物联网的坚实基础至少由两部分组成:地面基础和空间基础——好吧,万物互联要想真正影响深远,除了依托“地”,还必须仰望“天”,布局天基物联网。
什么是天基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将卫星发射到天上形成网络,以卫星作为基站,为地面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天堂建立网络?
由于全球只有5%的海洋面积和20%的陆地面积被地面通信基站覆盖,因此将大部分被遗忘的盲区纳入一个国家的独立通信不仅符合经济利益,也有一定的好处系统。社会意义——事实上,广义的天基物联网可以广泛服务于电力、石油、金融等国家安全领域,以及农林、交通等国民经济领域。
利用卫星解决人类很少去的地区的通信问题,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种方式:首先,从连接广度上来说,卫星基站覆盖的半径约为4G的五百倍基站,并且 可服务的终端数量巨大;其次,在连接密度方面,与人类与通信设备之间强烈的“荣辱与共”关系不同,很多物联网应用的通信需求相对隐性。他们只需要点击一下,“每天沟通一次”。这也使得低轨道星座能够为物联网提供高效、经济的通信服务。
因此,根据我的理解,在外界对万物互联的期待中,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应该算是优势互补,最终构建天地一体的网络环境。
当然,这可能并不容易。可以说,要让物联网“上天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内众所周知,与国内基于国外天基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相比,在一些领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例如著名的Argos系统和Orbcomm系统本质上都是基于太空的。基于物联网的范围。
其中,Argos是法国和美国航天部门于1978年创建的卫星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颗采用多普勒定位技术的卫星,可以利用单颗卫星进行定位(全球很多纪录片和科学研究都在使用这种卫星物联网系统);美国的Orbcomm系统诞生于1993年,如今已将市场从科研拓展到农业、电力、交通等诸多领域。
此外,除了现有的主要天基物联网外,许多发达国家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发射数百颗低轨卫星,形成卫星物联网星座。
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物联网的商业卫星通信系统——但要知道,至少在理论上,中国很快就会拥有全球最大的卫星物联网市场。举几个例子:比如,全球95%的卫星通信系统都是中国生产的。集装箱(天基物联网可以监测海运集装箱的位置和温湿度);世界十大航运公司中有3家在中国;而无论是新零售背景下冷链运输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快速崛起,市场对卫星物联网的需求不断上升。
从供给端来看,众所周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星云工程”是我国最早启动的天基物联网项目。该项目由航天星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计划于2023年发射。到2020年,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定期运行的天基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后可实现海洋、沙漠、森林、无人区等区域的数据传输和双向短距离通信。消息通信为海洋船舶、集装箱、工程机械、地震监测、天气预报、应急救援、交通物流、石油开采与运输、人身安全等领域提供通信保障能力服务。
目前,行云工程正在按照现有轨道运行:2017年1月,首颗技术实验卫星“行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两颗应用测试卫星“行云二号”01、02号发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接下来,计划在2021年发射12颗卫星,完成小规模组网,拓展行业应用;最终在2023年发射80颗卫星,完成星座组网并大规模推广应用。
从具体业务模式来看,行云公司将自身定位为运营商,主要依靠销售终端、收取服务费。未来将继续深入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为各领域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如果容易理解的话,你大概可以认为它和中国地面三大运营商的模式类似。他们还需要先建设基站,然后运营通信网络——但他们的基站距离很远。
距离除了创造美,也制造困难。
毋庸讳言,航天科技作为金字塔顶端的科技产业,必须依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创新,对分散的资源进行部分整合。 2017年4月,由武汉市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新洲区开工建设。它是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我了解,从明年开始,上述80颗卫星的总装预计将在武汉国家航天工业基地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控制中心也将设立在这里。
事实上,行云并不是唯一一家公司。星云相关负责人介绍,航天产业基地是围绕商业航天产业链打造的,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火箭研发制造、卫星平台研发,还是产业链上游的测量、运行和控制。下游。应用方面,产业链上多家企业正在与产业基地进行洽谈。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运营良好的产业园区本身就是商业航天产业腾飞的“助燃剂”——相比于各自为政,在中国这样的地方政府和机构富国置地开发随着持续深入开发,通过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将相关民营企业“聚集”在同一物理空间,确实能够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最终加速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
星云公司相关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比如一家设计、制造、研发小卫星的公司,如果在一个基地,就会有很多实验资源,比如动态实验、环境实验等。”这些实验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所以你不用自己搭建,所有关于你的卫星总重量和AIP的相关信息都可以共享。”
此外,除了基础设施之外,可以“共享”的还有人才。当聪明的大脑聚集在一处时,它们当然可以在园区内的不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事实上,无论是隔江相望的武汉光谷,还是千里之外的美国硅谷(请参阅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ed Hoffman)的《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转型》一书。这种人才交叉流动带来的区域繁荣已经被市场多次验证。
最后,更重要的是,当各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齐聚一地时,他们不仅能分享“现状”,还能对未来有共同的想象——去年底,以星云公司为首的中国首个天基互联网产业联盟也在武汉成立。该联盟聚集了国内商业卫星技术领域的人士。研究、制造、运营、服务、应用和金融资本领域的近 150 个单位。在产业发展初期,这必将有助于加快卫星应用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天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并制定标准,为后续全面拓展市场奠定基础。
毕竟,天基物联网在国内还处于幼弱阶段,基地化模式或许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谈论未来,那就完全取决于想象力。可以预见,当万物互联到来时,经济规模无疑将极其可观。即使是最保守的线性预测也显示,到2030年整个电信市场的规模将翻倍,从目前的约4万亿美元攀升至7-8万亿美元。
具体到天基物联网,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天基物联网产值预计将达到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美国最权威的卫星行业咨询公司NSR预测,未来10年,亚洲将成为唯一一个天基物联网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地区。
好吧,我个人的建议是听听这些预测数字。我更相信回顾历史,而不是推测未来——所以我建议大家记住,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有一个简单而简洁的标准来判断一项技术是否伟大:是否增强了连通性。 “要提高生产力,首先要提高互联互通”,这在人类文明史上被反复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技术之一。
而当它能够“上天堂”时,它可能会变得更加伟大。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