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艺的关系探析:从传播属性看科技对文艺发展的内在驱动

近年来,科技的迭代创新让人应接不暇。在催生新的文艺形式、新的文化产业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惑和困惑。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如何把握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方向?这是文艺理论批评应当研究和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马克思说,一个理论要想令人信服,就必须“彻底”。要想“彻底”,就应该聚焦问题的根源,从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入手。沿着这一思路,本文从文学艺术的内在属性出发,研究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思考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和局限性,力图对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做一些分析。以期为从事相关文艺理论与实践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图片选自电影《流浪地球2》)

一、从文学艺术的传播属性看科技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属性是指事物内在的、固有的属性,而不仅仅是其外在表现。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它具有审美属性。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1]。没有审美,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就缺乏动力;它具有思想属性,依赖社会存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反映了人的思想和观念。这两个属性是文学艺术所固有的,但与科学技术只是间接相关,即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变革包括文学和艺术。还有一个属性是和技术直接相关的,那就是沟通的属性。

为什么说文学艺术具有传播属性?换言之,为什么要上升到“属性”的层面来认识文学艺术的传播特征?首先,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交流。匈牙利文学艺术理论家阿诺德·豪瑟曾说过:“当艺术家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就是在交流……每一种思想、感情和理想的表达都是针对一个真实的或想象的接受者。” [2] 原始艺术(有时称为“巫术”)在诞生之初就是一种交流和传播的行为,成为个体之间的纽带,建立共同生存所需的秩序。其次,文学艺术的呈现依赖于传播媒介和载体。只是审美形象还只是郑板桥所说的“心中之竹”[3]。只有借助媒介将其变成“手中的竹子”,才能将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比如绘画的墨与颜料,音乐的乐器与声音,影视的声、光、电等,没有这些媒介和载体,就没有文学艺术作品。第三,文学艺术需要传播,才能获得欣赏者的“身份认证”。 “什么是艺术品?只有当某种人造物质以其物理存在诉诸人们的情感本体(即心理情感本体,作者注),即当这种物质形态成为审美对象时,艺术品才出现”[4]传播载体和平台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它,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欣赏或者没有人欣赏,一件文学艺术作品只是一个物体。 ,不能确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基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艺术不仅仅通过交流而存在,可以简单地说,艺术存在于交流中”[5]。

文学艺术的传播属性决定了科技进步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并且是必然的。因为无论是艺术呈现的媒介还是作品传播的载体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并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小说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盛行。这并不意味着唐宋时期人们没有这方面的艺术追求,只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仍然无法支撑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如果回到先秦时期,在竹简上写字就更不可能了。相反,它创造了朱子散文简洁、全面的表达风格。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形式的出现是电气革命的产物,伴随着电器、电子、摄影等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随着微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3D、VR、全息图像、智能抠像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不断涌现。网络小说、网剧、短片等视频等新的文艺流派日趋成熟。可见,科技进步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在的、偶然的因素。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它、迎接它,而不是凭运气忽视它、拒绝它。

2、以科技进步推动艺术创新完整性,全面认识和把握文艺发展趋势和规律。

世界上的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某一方面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例外。由于文学艺术的传播属性及其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这种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一是推动艺术形象乃至表现形式的创新。艺术的灵感与表达,“思”与“寻言”是相互影响的统一体[6]。任何新的媒介都会影响审美形象的形成和表现方式的创新,进而创造出新的媒介。艺术类。正如苏珊·兰格所说:“当工艺成为细腻描绘的触发点和抽象幻觉的第一个形式表达者时,工艺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 [7] 例如,十九世纪印象派油画在欧洲流行,得益于化学的进步和合成颜料的增加。据统计,在印象派绘画中确定的20多种主要颜料中,有12种是新型合成颜料。当时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雷诺阿曾说过:“没有锡管里的颜料,就没有塞尚,就没有莫奈……”[8]也就是说,科技进步带来的颜料色彩的发展增加是印象派塑造艺术形象、​​形成新画派、创造一大批新画家的强大动力和必要条件。同样,如果没有现代电子技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很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文艺的艺术表现力和体验。

二是推动创作方式转变。很多时候,文学艺术创作方式会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而演变。例如,电影是以工业化方式创作和制作的,它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与工业时代相机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密切相关;现在,随着信息化带来的电影新技术的应用,后期制作的比重有所增加。显着增加。传统的小说创作方式是先写好然后出版。网络小说可以边写边发表,根据反馈调整思路。音视频制作软件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应用,催生了短视频等艺术形式的出现。参与程度空前提高,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科技发展的好真实例子20字_科技发展的实例_科技的实例

三是改进文学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新技术催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形式,极大地影响着文学艺术的传播和影响力。例如,如果在剧院演出舞台剧,观众通常会是数百或数千人;如果是电视台录播的话,观众可能会达到几千万,而且受众群体也会不一样。网络媒体和智能手机普及后,“线性传播”被“点播+互动+陪伴”取代,节目“摊贩”变成了节目“超市”。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加满足,观众变被动为主动,文艺评论也走向大众。

四是引起欣赏品味和生存“土壤”的变化。这是包括上述影响在内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思想观念、审美期待等方面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为例。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该过程高度紧凑且“浓缩”。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加之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品味。比如电影《百鸟留凤》就很好地表达了主人公焦三爷这位老唢呐艺人面临技艺丧失的痛苦。原因是需求很少,而有前途的接班人更喜欢在城市工作。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学艺术受到冲击的缩影。于是,很多艺术形式,比如慢节奏的传统戏曲,从大众走向小众,甚至逐渐消失。

当然,科技进步对文艺的影响不仅仅只是上述几点,还包括文艺观念、人才素质、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我就不深究了。详细信息请参见此处。换句话说,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它将带来新旧艺术形式的潮起潮落甚至更替,从而重塑文学艺术的发展格局。有源适配器可能会重生,而无源适配器可能会被淘汰。为了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一些人会通过融合创新融入新的艺术形式。比如戏剧电影就是把戏剧搬上银幕,但它并不是照搬原来的舞台剧,而是融入了新的电影元素。有些通过调整功能定位和改变焦点而获得新生。例如,面对摄影术的冲击,西方绘画不得不重新评价“看起来像什么”这个重要的评价标准,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从而诞生了现代绘画艺术。有些通过融入新技术元素进一步细化和优化,针对特定群体。从文学艺术发展史来看,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后,一般不会很快完全取代原有的形式。相反,它通过上述调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存,从而增加了艺术类型的数量并形成了统一的形式。一种或几种艺术类型占主导地位,多种艺术类型并存的局面。比如宋词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元曲也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明清小说也没有完全否定以前的文学类型。当今时代,影视还没有完全取代舞台剧,网络小说还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小说,短视频也没有完全取代。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视听艺术等。但这会导致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稀释,从而迫使那些自我更新能力太弱的艺术形式被挤进博物馆。这里的关键是要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影响下各个艺术门类在整个文艺生态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找到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策略。

总之,不谋长远的人,就无法谋一时;不谋全局的人,就无法谋一地区。无论从事艺术创作、艺术管理,还是艺术管理与服务,都应该秉持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全面洞察文艺生态,更好地瞄准问题,明确方向,提高针对性。和动作的准确性。 。对于文学理论批评尤其如此。只有站在高新技术对文艺影响的全局,把握其特点和规律,才能全面透明地看待,准确找准前进方向,提高引导水平,增强对文艺的影响。我们言语的说服力。

3、聚焦文学艺术多重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判断和把握高科技对艺术影响的“边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整体协调、动态平衡中促进的。上述文学艺术的三大属性——审美属性、思想属性和传播属性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代表着不同的维度,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审视科技进步的影响时,还应该将其纳入统一的整体,整体把握,从而洞察其影响的“边界”,把握其方向性,增强规范性,减少盲目性。

首先,不能脱离艺术的审美属性。前面说过,艺术的本体是审美形象,因而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形象是文学艺术创作者场景融合和独特创作的产物,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 “情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人类的知识、观念、欲望、理解、想象、经验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情感心理。各元素的比例各不相同。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可以改变艺术呈现的形式,影响审美形象的形成,但它无法取代审美形象,离不开人的情感心理,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艺术创作。比如,在当前的电影、动漫制作领域,高科技发挥着很强的辅助作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它对创作的辅助作用或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它却无法脱离艺术的本体论。他的作品或许可以超越一些平庸的作品,但很难超越那些受情感启发的优秀、真挚的作品。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人类情感心理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是技术难以完全控制和替代的。因此,不宜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更不宜用技术带来的视听冲击来代替真正的审美内涵、思想艺术品质。这些都是当前文艺创作和批评应该思考和把握的。

其次,不能脱离时代氛围和现实实践。文字、墨色要与时俱进。艺术家、美学家特别强调,文艺创作和批评必须铭记时代,特别是时代的社会风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代风气”。 “因为这种‘社会氛围’能够表达社会的潮流、时代的氛围、生活的本质。它与人们的命运、需要、期望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生意义。” [9]也可以说,这是引起广泛共鸣、既受欢迎又受欢迎的关键。观察时代氛围,必须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全面观察现实实践。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话说:“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种、一千种,但最根本、最关键、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扎根人和生活中。”这是创作优秀作品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文艺的思想属性所决定的。思想属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上。它们源于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它们反映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来源和制约。当前,我们主要要观察全国各族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体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氛围。比如,《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有很多高科技的应用,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充满中国风和时代气息的奋斗精神、一种与社会共存的社会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仁爱之心。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内容的作品,无论科技含量多高,也只是一种炫耀技巧的躯体,不会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比如2019年有一部奇幻电视剧《封神演义》,特效用得很多,演员阵容也不弱,但内容既不尊重原著,也不联系现实。最离奇的剧情是杨戬和妲己相恋,豆瓣评分只有3.3分。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优势,就必须观察实际实践,深入人们的生活,从全局的角度了解社会精神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思想和技巧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优秀作品。这也是文艺批评应该把握的一个基本标准。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褒善批评、拨乱反正的作用。

第三,塑造“人格”不能脱离综合平衡的客观要求。文学艺术是塑造灵魂的工程,也可以说是塑造“人格”的工程。其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的,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整体水平,也不能超越其自身的成长阶段。这需要整体的相对平衡,包括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角色定位与生存环境、行为动机与成长阶段等。个人意志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文艺对“人”的塑造也应该体现这种平衡,防止畸形发展。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的乖僻和荒诞,就是因为读了太多的武侠小说而造成的。高新技术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大大增强了表现能力。注意这个平衡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现在的一些网络游戏已经做得非常艺术化,结合买卖道具、奖励等,可以多人在线玩,形成一个有趣的虚拟世界。但如果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带着一些思想偏见,导致他们的“人格”还未成熟就“畸形”,事业还未起步就“平淡”,这将走向相反的方向。塑造灵魂的工程实际上导致了灵魂的迷失。这需要平台经营者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也需要行业监管的适当介入。也需要创作者通过整合和强化相应的思想观念来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对冲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的负面影响。 。这无疑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

综上所述,文学艺术具有传播属性,这是研究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基本着眼点。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系统的。要以积极心态拥抱机遇、应对挑战,以全球视野把握各艺术门类、各组成部分在发展格局中的处境和地位,为主动出击奠定良好基础。战斗。我们要立足文艺多重属性的内在关联,把握艺术创新的“边界”,把握发展中的综合平衡,避免高科技带来的误区,以评论的力量有效引导创作和欣赏。 。

笔记:

[1]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科技的实例_科技发展的实例_科技发展的好真实例子20字

[2]【匈牙利】阿诺德·豪瑟:《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3]叶朗:《中国美学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6页。

[4][9]李泽厚:《中国美学·美学四讲》,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57、405页。

[5]王廷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204页。

[6]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7]引自王廷欣主编的《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208页。

[8]人民日报社主办:《民族人文历史》2023年第13期。

本文最初发表于《长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6期。

上一篇:西安科技发展简史(1949-2023)出版:记录西安科技领域重大决策与成果 下一篇:AI绘画元年降临:探索新科技如何重塑艺术创作与展陈的未来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