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科技适老化改造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信息鸿沟
科技如何“自适应”应对老化
医院自动取号机不知所措;当我去超市买东西时,我不能用钱支付,因为商店都使用网上支付……这是现在很多老年人遇到的尴尬: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手机支付,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小程序,他们不知道如何支付。会调出健康码……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应用,让一些老年人孤立在信息鸿沟的另一边,让他们感到尴尬和孤独。
刚刚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亿,占总人口的18.7%; 65岁以上老年人口1.9亿,占13.5%。
针对这一问题,虽然工信部去年发布了《互联网应用老龄化无障碍转型专项行动计划》,但移动时代的日常生活与手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年人面临的信息鸿沟依然存在。 “跟不上步伐的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面临越来越高的障碍,甚至成为科技时代的局外人。
如何推动和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科技公司、公益组织的关注。近日在沈阳举行的“2021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YEF2021)上,这个话题贯穿了多个分论坛。
信息壁垒需要“更完善”的技术来解决
信息无障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弥补物理功能、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年轻还是年长)都能平等、便捷、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
“利用信息无障碍技术弥合信息鸿沟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关键技术中的通用技术并不能直接解决信息无障碍问题。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受场地、人员等多种因素限制,服务能力有限。精英大会思想秀的第一位演讲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卜家军。据他介绍,由于80%的人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因此视力和听力障碍的用户面临的障碍最多。
他介绍了团队长期取得的成绩:建设了国家无障碍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中国残联及20多个省市残联的业务服务;建设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个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图书馆。关卡库;为春晚无障碍在线直播提供技术支持...
他们与盲文出版社和视频平台合作,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100个无障碍视频内容,让视障人士随时随地“看大片”。
“每个人都会衰老,但我们可以选择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进入老年,让老年人融入科技社会,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从事信息无障碍领域技术研发十余年。卜家军正在一点一点实现他的愿景,“浙江大学开设了信息无障碍相关课程,涉及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信息处理等学科。”
对于这个跨学科的技术与应用领域,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信息无障碍应该是技术研究、服务研发、政府决策的必然选择。‘不完美’的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变革。”信息壁垒已经出现,需要‘更完善’的信息技术来解决。”
他还从“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提出了老年无障碍和科技的建议,比如为残疾人购买信息服务和智能辅助器具提供补贴;加大对无障碍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无障碍化成效显着:对企业实行免税;立法进程加快等。
科技产品必须服务于人,而不仅仅是服务于标准。
在YEF2021上,CF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学技术论坛)科技公益兴趣小组举办论坛,邀请来自政府、学术界、科技公司、公益组织等人士共同探讨当前的现状和挑战的老龄化技术。 。
黄希同是腾讯资深公益架构师,多年从事无障碍技术研发。他认为技术适应性是信息可及性下的一个子问题。信息无障碍就是帮助各类信息障碍群体获取信息。老年用户本来就是残疾的用户群体,因此技术对老龄化的适应性并不完全是一个新问题。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但一直被忽视的问题。
他从一个技术开发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信息无障碍领域的经验,即从软件设计过程中考虑无障碍性和适龄性。他举例说,他的团队此前曾制作过一些残障版的移动应用,比如盲文版。开发人员会自行删除他们认为残疾人不需要的功能,但他们遭到了批评。因为这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所以现在我们想做一个适合老年人的版本。接口要求简单,易于实现。情况有所不同,但也有必要了解老年群体的应用需求。
他提出,我们需要从软件开发者的价值教育入手,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软件来服务整个社会。
他还提到了一个问题。目前,一些技术开发人员认为满足相关部门的要求就足够了。这就提出了产品到底是服务于人还是服务于标准的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适合老人的科技”需要充分了解老人的需求
论坛上,沉阳市卫健委一级研究员徐卫华提供了一组数据:沉阳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16年起,沉阳被纳入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他说,医养结合就是把医疗、健康、养老结合起来。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人才体系、信息系统等五大体系,其中信息系统最为缺乏。
特邀嘉宾深圳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副秘书长杨金龙从实践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适应老龄化的现状和挑战。
他认为,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7%。数字鸿沟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但随着科技手段的快速更新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催化,这一问题作为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让技术适应老年人的真正挑战不是技术障碍,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技术适合’还是‘技术适合老年人’?”对于这个问题,杨金龙认为,老年人不断适应新技术很重要。造成技术现状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需求研究,没有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合作。政府、市场、学术界、社会组织应从政策标准、产品研发、市场调研、服务项目等方面形成合力,拿出解决方案。
当舆论更关注如何赋能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时,《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却给出了一组反向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日互联网使用时间高达64.8分钟,已经40多岁了。上述用户还有16.2分钟;目前,中国有超过10万老年人对互联网极度依赖。他们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他们几乎整天沉迷于手机,只使用一两个基于视频的应用平台。
对于这个矛盾,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山东大学本科生张泽宇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不同代际的老年人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第二,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份是否有一定的认知度?第三,平台要考虑老年人与其他用户的共性和差异,不能过于偏颇。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