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助力鹰潭铜产业集群从零到‘智’的转型发展
新华网南昌10月10日电(吴亚芬)“鹰潭铜产业集群实现从无到有到‘智慧’,离不开学校多年来的科技支撑。”
“我们和教授团队一起攻克了技术难关,掌握了核心技术,公司才得以‘扭亏为盈’。”
“在这里毕业的学生不仅理论扎实,而且实践经验丰富,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
鹰潭素有“世界铜都”之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铜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完整、产品门类最齐全的产业集群。当我们深深触动鹰潭铜工业从小到大、从量变到“智变”的发展脉搏时,一所大学的名字被反复提及——江西科技大学。
高校如何更好发挥教育、技术、人才的集聚效应,助力地方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科技大学的做法就成为一个生动的例子。
陪伴服务:学校、地方企事业单位“三程行”
“早在十多年前,学校老师就与鹰潭铜企有着密切的接触。”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艾国栋从时间的角度介绍了江西科技大学与鹰潭的“渊源”。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有色金属专业工科院校,江西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在业界有目共睹。企业有需求,学校响应。从科技特派员到派出科技人才留驻鹰潭,江西科技大学的科研“轻骑兵”不畏艰辛,活跃在工厂车间,扎根生产一线,工作与企业攻关技术难题,亲自“陪伴服务” 参与并见证了鹰潭铜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求贤若渴”的鹰潭市政府居高临下谋划,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实体平台。先后成立了江西省(鹰潭)铜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先进铜工业研究院。以项目、技术、服务为纽带,采取“开放合作”、“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来,江西科技大学推动鹰潭市8家企业成立铜加工领域省级协同创新体,支持10家重要铜业企业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平台;学校以技术和人才支持鹰潭引进总投资超50亿元的荔波有色金属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到贵溪。
2022年,江西科技大学、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铜业集团等方将共建先进铜业学院,催生又一国家级创新载体,采取校企三方合作、本土企业和企业更进一步。
学院规划占地面积约450亩,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距鹰潭北站不到500米,开车至铜工业园仅需20分钟。交通位置优越。作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建立的国家级现代工业学院之一,高等铜工业学院面向铜产业链,旨在打造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产教融合、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根据。学院成立董事会,学校担任董事长、院长,政府和企业担任副董事长、董事,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应用科学研究:锻造行业发展的“硬实力”
铜管越来越小,利润却越来越高。这是如何实现的?江西尼罗铜业与先进铜业研究院朱志云教授共同攻克这一难题。历时6年,终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生产出广泛应用于手机等3C产品的高纯度超低氧精密铜管。公司也“扭亏为盈”。 。
尼罗铜业总工程师马力坦言,正是这项技术帮助企业跳出了空调制冷铜管的“内卷”市场,转向蓝海市场。 “当时这个产品市场被日本控制,我们想进入却无从下手。自从与朱志云教授合作,开辟了另一条技术路线后,我们就有信心、有实力度过6年”在这个问题上苦苦挣扎。”最终研究结果。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朱教授团队研发的“超低氧分流水平连铸法”不仅可以替代日本的“真空法”,而且具有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的优点。尼罗生产的高纯、超低氧精密铜管在3C领域占据全球近60%的份额,创造年产值超过20亿元。该技术还荣获2019年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卧虎藏龙》高级铜业学院,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学院李明茂教授十几年走遍鹰潭各个工业园区,长期紧密服务40多家铜加工企业,成为大家“争先恐后”的专家。当遇到瓶颈或者问题时,这些企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叫明哥过来看看”。多年来,李明茂帮助企业开发了近20个新产品,形成了核心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等20多项科技成果,多次获得省市科技发明奖。
直接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科学研究,减少转化实施环节,成果直接进入车间“上架”,为企业和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源泉升级。近年来,学校参与了40余家企业的科研实践和项目研究,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为鼓励教师参与技术研发,先进铜业学院将94%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科研团队,允许教师个人以财产参与企业入股和分红权利、专利、管理、技术,用“政策红利”激发教师积极性。目前,学院有20余名专职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创新和研发。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今年7月,先进铜业学院首批200多名毕业生告别象牙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其中,一半的学生选择留在江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直面经济主战场,发展产业链专业。”先进铜工业学院院长肖向鹏表示,学院围绕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和5G物联网建设冶金工程专业。 、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软件工程-虚拟现实、软件工程-铜智能制造等专业学科实现跨学科、跨界培养,打造市场适应性强的工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方面,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铜工业概论》、《铜冶金及加工技术前沿讲座》、《铜工业信息化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铜冶炼加工体系,符合现代铜工业相关课程,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师资队伍中不仅有学院专职教师,还邀请铜业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担任“行业教授”,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
“听了行业教授的介绍,我们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问题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新学年以来,江西铜业集团铜加工事业部高级工程师余琪、罗鑫,江西广鑫新材料有限公司匡俊平教授等行业教授莅临学院并做了系列专题讲座。 “接地气”的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院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实践教学触手可及。除“双导师”外,还实行“双课堂”教学。教师直接在园区和车间举办课程,课程主题集中在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练习获得真正的知识。
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大多数学生在校园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张子恩是高级铜工业学院冶金工程专业20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他经常去企业学习、实习。毕业后,顺利到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工作,担任冶金工程师。他的专业与他的职业方向高度一致。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江西科技大学先进铜业学院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人才“交汇点”作用,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江力动力”。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