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从1999年概念提出到智能生活场景实现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定义很简单: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通过智能传感、识别技术与泛在计算、泛在网络的集成应用,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的一份报告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遗忘的物品;衣服会“告诉”洗衣机颜色和水温。要求等。物联网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具体来说,它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高速公路、建筑、供水系统、水坝、油气管道等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融合。在这个一体化网络中,有一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中央计算机群,可以对一体化网络内的人、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化、动态化地管理生产。和生活,实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无论隐私和辐射问题如何,简单地将识别芯片植入所有物品中似乎并不现实。人们正在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中国式”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一词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是由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首次提出的。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大幅扩大。它不再仅仅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关注程度在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是无与伦比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国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其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出了Ashton教授1999年和2005年国际电联报告所指出的范围。物联网被贴上了“中国”的标签。

目前,智能家居刚刚兴起。物联网1.0时代的核心将是“技术”。国内大多数传统厂商缺乏的是软硬件结合的开发实力。因此,现阶段氦氪想做的就是首先以一整套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帮助厂商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家居市场基础初步奠定后,物联网2.0时代的核心将转向“服务”。

“中国式”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宇控制系统、家庭智能设施、具有“固有智能”的视频监控系统等。 ,以及“外部赋能”(Ena bled),例如带有RFID标签的各种资产,“智能物体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例如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和车辆,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长期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M2M)和应用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运营模式,利用适当的信息安全机制提供安全、可控甚至个性化的服务在内联网、外联网和/或互联网环境中。专业化实时在线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护、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显示座舱仪表盘)等管理与管理服务功能实现“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运营”一体化。

物联网原理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建覆盖世界万物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可以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相互“通信”。其本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

RFID是一项让物品“说话”的技术。在“物联网”概念中,RFID标签存储标准化、可互操作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然后通过开放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实现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想法是将物理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道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PC、宽带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合成统一的基础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设施更像是世界运转的新地球工地。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经营、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的特点

一是综合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信息;

二是可靠传输,通过各种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可以实时准确地传输物体信息;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对象的智能控制。

物联网的起源和背景

物联网缩写_物联网缩写词汇_物联网的英文缩写是哪三个字母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可以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符,并通过无线网络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各大信息系统可以互联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这样就可以达到物品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一般来说,物联网可以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信息通信。

事实上,物联网的概念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著作《未来之路》。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就已经提到了物联网的概念,但当时受到无线网络、硬件和传输的限制。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太多关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积极回应IBM的“智能地球”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官方近期多次提出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的别称),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提上了日程。也预示着我国物联网发展将加速。目前,我国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获得通过。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信息产业浪潮,从长远来看,物联网有望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持续约10年的繁荣之路。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旨在为美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物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

连接互联网的智能设备首次出现于1982年,当时卡内基梅隆大学改装的可乐机成为第一台联网机器。它可以报告自己的库存并检测饮料是否是冰镇的。

1988 年,Mark Weiser 在担任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 (PARC) 首席技术专家时创造了“普适计算”一词。 Weiser 与 PARC 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John Seely Brown 一起撰写了一些有关该主题的最早的论文,主要定义了普适计算并概述了其主要关注点。但当时普适计算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甚至被认为是无稽之谈。由此,有传言马克·韦瑟于1999年因抑郁症英年早逝。

1994 年,ReZa Raji 在 IEEE Spectrum 中将这一概念描述为“移动”小数据包到一大群节点,以集成和自动化从家用电器到整个工厂的一切。”在 1993 年至 1996 年间,多家公司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 Microsoft 的解决方案然而,直到 1999 年,Bill Joy 才开始设想“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作为其“六网”框架的一部分,并于 1999 年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

物联网一词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是由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研究RFID时首次提出的。国际电信联盟(ITU)2005年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大幅扩大。它不再仅仅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国际电联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世界上所有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积极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驱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形成。创新发展更加关注用户,以人为本。创新2.0形态的形成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发展。

2009年2月24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IBM论坛上宣布了“智慧地球”的最新战略。关于中国经济现状,钱大群表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中国政府正在大规模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控制能力、实施决心、配套资金都巨大。 “智慧地球”A战略将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战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将“智慧”理念嵌入到基础设施的实施中,不仅能在短期内有效拉动经济、促进就业,还能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世界。很短的一段时间。成熟的智能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例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其实都可以通过更加“智慧”的方式来解决。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创造新的乐观产业和新市场,加快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趋势 IBM希望“智慧地球”战略能够掀起继“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IBM前CEO格斯特纳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计算模型每15年就会改变一次。这个判断和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称之为“十五年周期定律”。 1965年左右发生的变化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左右发生的变化以个人电脑的普及为标志,1995年左右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引发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互联网革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在20年内斥资2000亿至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今,许多美国人认为“智能地球”战略与过去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也认为这是振兴经济、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这一战略能否掀起类似于互联网革命的科技经济浪潮,不仅是美国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关心的问题。

主要事件

1993年

Weiser 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了普适计算系统中的问题

韦泽,M.(1993)。普适计算中的一些计算机科学问题。 ACM 通讯,36(7), 75-84。

2001年

物联网缩写_物联网的英文缩写是哪三个字母_物联网缩写词汇

Satyanarayanan 描述了普适计算面临的挑战

萨蒂亚纳拉亚南,M. (2001)。普适计算:愿景与挑战。 IEEE 个人通信,8(4), 10-17。

2009年

Aarts, E. Akbient 智能简介

Aarts,E. 和 Wichert,R. (2009)。环境智能。参见《技术指南》(第 244-249 页)。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

2010年

Atzori, L.、Iera, A.,物联网回顾

Atzori, L.、Iera, A. 和 Morabito, G. (2010)。物联网:一项调查。计算机网络,54(15), 2787-2805。

2011年

黛安·J·库克 (Diane J. Cook) 介绍计算技术

波斯拉德,S.(2011)。普适计算:智能设备、环境和交互。约翰·威利父子。

2013年

Gubbi, J.、Buyya, R.讲解IOT的架构构成及未来发展方向

Gubbi, J.、Buyya, R.、Marusic, S. 和 Palaniswami, M. (2013)。物联网 (IoT):愿景、架构元素和未来方向。未来一代计算机系统,29(7),1645-1660。

发展分析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物联网可能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网络,其中自动组织或智能实体(Web服务、SOA组件)和虚拟对象(化身)将可互操作并能够根据上下文、环境或环境独立运行。实施。通过收集和推理环境信息以及物体检测环境变化(影响传感器的故障)并引入合适的缓解措施的能力来实现自主行为,这是一个主要的研究趋势,显然需要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可信度。市场上的现代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来支持这种上下文感知自动化,但需要更复杂的智能形式,以允许传感器单元部署在真实环境中。

贡献者:蔡瑞英

上一篇:智能空调新趋势:TCL与富士通在AHR Expo展示物联网技术革新 下一篇:大华智慧(物联网)产业园区:未来工厂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新突破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