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10年成果:从科研小作坊到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转变

院内1000多个研究组优化整合为300多个科研团队,为科研团队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撑……2013年,在财政部和原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撬动制度创新,增强创新能力稳定支撑、驱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10年来,科技创新工程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不久前进行了采访。

科研实力——

从科研“小作坊”到农业科研“国家队”

除了根际和叶际外,禾本科植物的哪些部分具有微生物固氮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植物营养团队执行组长艾超给出了答案:茎木质部。

去年,艾超带领团队在玉米茎秆木质部液中发现了高度保守的具有固氮能力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提高了人们对玉米与微生物关系的认识。相关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项非常困难且具有原创性的工作。艾超和他的团队经过七年的潜心研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得益于科创工程营造的自由探索环境。

作为该项目首批入选团队之一,艾超植物营养团队拥有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长期稳定的支持,让我们有信心攻克重大项目、制定长远规划。”艾超告诉记者。

针对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植物营养团队规划了养分循环机制、养分推荐方法、养分利用技术三大科研方向。研究范围会不会太宽泛?有足够的资源吗?起初,团队并不确定。稳定的支持增强了团队的信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助力南方低产稻田增产增效,团队打造了有机催熟、厚施肥层等关键改良技术,以及作物智能推荐施肥新方法。他们分别获得2016年和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学生的科研热情也高涨。稳定的支持资金使用灵活透明,团队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导向。只要学生有好的想法,老师就会鼓励他们去尝试。 “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团队的未来,帮助他们成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艾超说。

我们更有信心走在全国研究的前列。获取不同耕地的养分数据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检测和测试。近年来,艾超团队的研究实力得到同行认可。目前正在组织、聚集外部单位优势科研力量,更大规模地开展耕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10多年前,我们有点像科研‘小作坊’,现在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研‘国家队’。”艾超说道。不到40岁的他就已经是团队的执行首席执行官,团队的11名成员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

调整科研组织方式是科技创新项目的切入点。此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由课题组组成,人员分散,实力薄弱。近年来,为凝聚研究方向,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全院30多个研究所的1000多个研究组经过优化整合,整合为300多个科研团队。

新的科研组织方式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潜力。推动中国水稻高产优质的作物功能基因组科研团队、创制甘蓝新品种的甘蓝蔬菜遗传育种科研团队、开创棉田生物育种技术的棉花分子遗传改良科研团队。近10年来,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入选团队迅速成长,产生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攻击方式——

科技利与弊论文_科技发展的利与弊论文_科技发展的利与弊800字论文

从课题组单独工作到科研团队密切协作

最近一段时间,江林很忙。 “我们正在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未来这里将储存2500个品种、超过3300万份遗传物质。”

姜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组组长。 2014年9月加入团队时,她万万没想到,不到10年的时间,研究所就负责建设国家级资源库。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涉及资源调查、濒危评估、遗传鉴定、育种研发等,成果产生周期很长;作为一项公益性研究,该课题很难获得横向资助。由于缺乏项目支持,团队一度只有两三个人……江琳提到了她之前面临的困境。

扭亏为盈来自科技创新项目:资金不足,稳定支持提供保障; “一刀切”评价不合理,那就实行分类评价,采集到的资源数量也将纳入职称评价指标……

团队迎来新机遇,加快种质资源采集,利用先进基因测序技术挖掘资源价值。 2021年,蒋林依托采集保存的遗传资源,成功分析出中国家马体态变异高的主要基因突变,为西南地区马资源的保护和繁育奠定了科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成果在这里诞生。

去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发布了优质肉牛品种“华西牛”,打破了国家对进口肉牛为核心来源的依赖。

“培育‘华西牛’,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至关重要。”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俊亚说:“2012年前后是育种的关键时刻,团队遇到了资金困难。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帮助,让我们的研究才能顺利进行”

科技创新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这个研究所有着深厚的积累,但过去各个研究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即使在同一栋研究大楼里,不同的团队也不太了解彼此的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抓手,研究所科研团队的管理相对松散。

研究院以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以重大任务为引领,启动综合改革,把相关团队拧成一股绳。

“华西牛”的养殖涉及很长的链条,李俊亚团队很难单独完成。提高饲养标准,反刍动物营养团队前来帮忙;畜产品加工团队协作,推动肉质评价;打造牛场管理体系,智慧畜牧团队贡献力量;制定疾病防控程序,兽医团队制定专业方案……协同攻关,有效提高了“华西黄牛”的养殖效率。

“研究所这么多团队紧密合作,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李俊亚说。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建设也离不开团队合作。例如,在动物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过程中,研究所遗传育种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蒋林团队正与该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团队合作,共同挖掘猪种质资源的潜力。同时利用生物工程团队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协同打造优质生猪养殖资源。

优化评价体系,分类考核,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加强人才引进,激发创新水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综合改革举措,让研究院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输出,还是成果转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都收获颇丰。

创新理念——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论文_科技发展的利与弊800字论文_科技利与弊论文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从追项目到做科研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是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要改革?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张军民解释说:“农业科研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一些原有的管理机制和方法不能适应,有些甚至限制创新。”

当时,竞争性科研项目大多是“短期、快速”的。科研人员追项目,研究方向不稳定,难以实现积累和重大突破。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这方面的劣势尤为明显。

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之初,有人担心:稳定的支持会不会变成平均主义?中国农科院通过设计准入和考核机制,形成了一个以班子组长为主导、充满活力的集体。不仅没有“养懒人”,轻装上阵后团队科研实力普遍提升。

外部项目支持方式的变化,带动内部创新理念的飞跃。

“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不能只想今天,还要做明天、后天的事。”张军民说,“总之,科研工作一定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

作物科学研究所团队率先发现了水稻高产潜力的重要基因,为作物同时实现高产早熟提供了解决方案;植保所团队构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确保丰收……随着科技创新工程的深入实施,解决问题、办大事已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责任以及更多的科研团队。

科技创新项目也在不断升级。中国农科院启动“科技创新工程跨越计划”,国家农作物育种科学中心、国家畜禽育种科学中心等九大科学中心全部揭牌。

“人员集中到班组,队伍集中到中心,打破班组和研究所的界限,探索‘全所抓大事’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以解国家之燃眉之急。”俊民说道。

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向全球发布就业信息,招聘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一职。浙江大学教授周学平申请成功。探索新的用人制度,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开放、研究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和任用机制。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农业英才”工程,以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为基础,提供稳定支持,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只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尝试,即使有困难,我们也应该去做。”张军民表示,面对学科发展不平衡、跨学科新兴学科不足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不断探索。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勇于改革,推动我国农业科学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加快科技重大突破,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手机的利与弊: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双刃剑影响分析 下一篇:英国公共科研机构改革新思路与组织模式变革分析——以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8期政策与管理研究为例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