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

[摘要] 教育、技术、人才紧密相关。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人才推动技术创新,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技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三者如同“三通”螺旋式嵌套在一起,分分合合,分分合合,循环递进。融合点是科技人才,核心是创新创造。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并将其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在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下,只有理清三者逻辑关系,建立统筹推进的理论框架,明确三者协调统筹推进的实践路径,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科技自力更生、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科学技术;人才;整合推广;总体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从原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事业中单独列为总体部署的一部分,并提出“同时,要把教育、科技、人才的地位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 ”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大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这不仅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而且强调了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系统谋划、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支撑作用。只有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逻辑关系,才能在实践中找准三者融合推进的结合点和整体协调点,从而有效支撑教育、科技、人才的实现。实现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

01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逻辑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规划和一体化推进已成为社会热点和学术研究热点。但焦点往往集中在三者之间的脱节或协同上,对其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从教育、科技、人才的本质和内涵来看,三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来看,世界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转移有着必然的伴随关系,共同构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从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来看,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从教育、技术、人才三者的本质和内涵看其内在关系

教育本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传递,其对象是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教育是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其主体是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动力。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核心。

人才是传播知识、开展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主体。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素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成为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重要战略资源。

因此,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人才是教育传承和传播的载体和主体,引领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发展。三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从世界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看教育、科技、人才的伴随关系

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世界现代强国是随着世界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世界教育中心先后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教育的繁荣增强了对各国人才的吸引力,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因此,这五个国家在教育中心转移的基础上也形成了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纵观世界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转移过程,教育、科技、人才紧密相连,共同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前提和战略支撑。现代化的强国。

1、教育理念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催化剂。

科技的理论_科技发展理论_科技理论有哪些

有研究者提出,每一次世界教育中心的转移、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都是基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英国通过设立皇家学术机构聚集了一大批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创造了牛顿力学等科学理论,为技术革命提供了指导。瓦特发明并完善了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进步。德国进行了全新的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在世界上首创了科研辅导制度,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创造了细胞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学校推出独立研究生教育新模式,以研究型大学作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优秀人才赴美学习交流,使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优秀人才是形成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加速器。

德国、美国等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有一个明显的共同驱动因素,那就是不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在一些优秀科学家的虹吸效应和引领下,国家科技创新水平逐步达到顶峰,成为创新型科学中心。高地。意大利的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英国的牛顿、胡克、波义耳,法国的拉格朗日、拉瓦锡、安培,德国的爱因斯坦、普朗克、李比希,美国的费米、冯·诺依曼、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大批科学家和发明家,不仅促进了科学思想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而且创造了许多重大科学理论和重要科学理论。力学、化学等基础学科。蒸汽机、原子能、计算机、微电子、互联网等技术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有学者认为,科技创新的发展与人才的涌现和积累往往是齐头并进的。用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非科研成果来衡量世界科学中心更适合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科学格局。

3、从国际竞争形势和我国强国建设进程来看,可以看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对华竞争已从局部“围堵”演变为系统性“对抗”和全面“打压”。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严峻遏制和封锁。传统的引进策略、跟进策略、合作模式面临挑战。中美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促使我国加快实现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美国、德国、英国等现代强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科技、人才并存、相互促进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抓手和综合国力。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逐步接近科技强国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势必改变过去跟踪、模仿的创新思路和模式,在更多的“无人区”开展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目标。过去,我国长期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作为社会事业的内容;党的十七大开始,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被单独列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仍作为社会事业的内容。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教育普及和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总体部署。是适应当前以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我国科技创新走向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高水平的新要求的科学部署。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显着提升,三者共同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才的核心要素。国际竞争力。

02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促进的理论框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支撑。从战略蓝图到实施,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找准三者融合推进的逻辑起点、结合点、统筹谋划。重点。

(一)教育是逻辑起点

教育是基础,科技和人才是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进步的逻辑起点和基础。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建设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不断改进教育理念、优化教育体系。

(二)科技人才是汇聚点

人才在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是主体,向前链接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向后引领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发展。三者以人才为纽带,形成了一种递进、交织的紧密关系。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科学技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三者就像“三通”螺旋状嵌套在一起,分分合合。因此,三者的结合和融合点是科技人才,核心是创新创造。这也是从根本上回答“钱学森问题”、解开“李约瑟之谜”的关键。

(三)统筹协调、统筹推进是统筹规划的重点

从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到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统筹谋划部署,立足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发展新优势。”明确“三者”对于支撑科技自力更生、自我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和重点。因此,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必须共同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新发展动能、新优势。从宏观上讲,要明确共同发力、统筹推进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方向;从媒介上看,要建立一体化协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微观上,健全基础制度、政策体系、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等,统筹推进。

科技理论有哪些_科技发展理论_科技的理论

03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实践路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世界竞争格局日趋复杂。我国要在各种变革和动荡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抓住教育、科技、人才等核心关键点,以更大力度推动全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革命、科技革命、人才革命,着力破除制约三者发展的深层次制度障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国际竞争。优点。

目前,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从宏观管理到具体实践是三个独立的庞大系统。三大体系始终在各自的轨道上不断改革和优化。三大体系在自身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统筹部署、一体化推进、融合共生、协同衔接等压力。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升的路径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形成。人才培养。从宏观上明确共同发力、整合推进的目标方向;从中观角度,建立统筹协调、一体化布局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微观上讲,完善基础制度、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一体化推进。

(一)明确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进的目标方向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在我国加快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转变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思路和跟踪式的创新模式过去的模仿是加快我国科技自主、自主、安全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规划、部署、推进的目标和落脚点,就是要聚焦“卡点”地区、“无人区”、新领域、新赛道等,增强原始创新和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此目标为指导,我国需要以培养拔尖科技人才和急需领域科技人才为重点,推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革,优化科技体系和科技创新生态。落后,以高素质科技人才为支撑,引领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活动,为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重建宏观管理体制机制

从我国目前教育、科技、人才的管理架构来看,教育工作主要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科技工作主要由中央科委协调,人才工作主要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主要由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 ,充分体现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领导、管理部门、工作职能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各自为政、协作不力、共建共享不够等问题。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聚焦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打破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必要时,可以考虑重新设计管理体系,整合优化相关部门的部分职能,避免出现“各管各的”、“几张皮”的问题。

(三)推动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根本转变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统知识创新体系和科学研究范式产生深刻影响。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高质量的教育中心是形成高水平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的前提。因此,我国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上进行根本性变革。

一是更加深入广泛地普及科普教育。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科学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阶段,使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转化为教育的内在要求,成为教育的根本要求。重要的社会文化。二是深化精英教育。继续完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为中大学生培养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才华的青年学生,并对其进行专项培养和长期跟随向上支持。学科或领域知名科学家担任导师,教学与科研并行,因材施教,让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在最具创造力的年龄开展最具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三是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数理化教育,让更多青少年致力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强化理科乃至文科招生中数理化科目的考试要求艺术类专业,将高考的重点转向更多学生学习的创新和创造力。能力就上来了。四是科学推进大学分类改革。避免同质化办学,不盲目将专业大学“升级”为综合性大学,更好地将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更多的通用人才和高技术专业人才。五是破除产教科教融合的体制障碍。加强学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和应用导向,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实际。消除企业家、工程师进入学校、课堂的职称、编制等“身份准入控制”,让企业一线科研、产业技术创新、市场产品研发等与教育对接和人才培养。建立基于科研任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将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建设重大国际基地平台的高校、院所和学科倾斜。推动气象、地震等公益性行业科研院所与行业大学物理融合的体制机制重构和创新,形成系统的行业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促进行业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发展。

(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体系

以培养和锻造顶尖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核心,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本地培训和海外引进并举。政府和市场共同构建符合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体系。有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逐步汇聚形成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

一是实施聚集“顶尖人才”专项计划。要把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世界级大师作为集聚人才高地、建设人才强国的重中之重,采取非常规、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集聚世界顶尖人才。通过政府引导、多方投资、市场化运作,在重点领域设立国家人才引进基金。依托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猎头机构、学术组织等,将选拔引进一批国内外同行认可的优秀成果和成果。成为具有世界级硕士潜质的顶尖人才,并以此为核心,吸引和集聚世界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等各级各类人才,采取“一个案例、一个讨论、以“需求支撑”的方针逐步聚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人才高地。二是加大对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海外人才培养计划。政府、学术组织、科研机构等积极创造机会推荐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到国际顶尖大学和知名科研机构深造,增加他们与世界一流大师学习、交流、工作的机会。三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不仅体现了人才的价值,而且符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在薪酬水平上具有比较优势和吸引力。对从事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应当建立以基本工资为主的收入制度。这将消除为了增加收入而竞争项目的需要,并确保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四是用正确的评价“风向标”,营造以科研为核心的良好创新生态。评价“四个意志”难以克服的根本原因是评价体系的设计没有充分体现组织的使命和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研究型大学管理机制,建立以国家目标和机构使命为导向的基于岗位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着力解决评价标签化问题。人才考核、薪酬、荣誉等应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不能与“帽子”、职称、奖项、项目等挂钩。

上一篇:2024年全球科学研究四极前沿突破:从太空探索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推动创新浪潮 下一篇: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政策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及其战略意义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