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刘冠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研究成果发布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刘冠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及其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1BKS005)完成课题,最终结果是同名专着。研究团队成员包括:任周红、刘刚。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拉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化所体现的人类文明深刻变革,本质上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拉动、相互转化的结果。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我们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来说,对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必要和紧迫。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果主要内容及政策建议
该成果除引言和结论外,主要内容包括两篇文章,每篇5章,共10章,全文78.7万字。
第一部分为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历史形成与系统研究。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五章进行研究和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考察马克思生活的技术、经济、社会背景,揭示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形成。第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第二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以及资本主义模式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经济社会根源生产和生产关系,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技术成就、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恩格斯的民族主义理论。理论基础,例如经济学批判理论。通过考察,揭示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二)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纳入其整体理论,从马克思整体理论探索过程的角度审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探索的逻辑起点和动因、理论难点和艰巨的探索。 、人类立体本质的出现和“技术经济”思想的形成。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发现的起步阶段、系统研究的成熟阶段和应用发展的发展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形成的思想概括为两种基本类型:从客体存在角度看的“技术经济”思维和从物质生产角度看的“技术经济”思维。
(三)从客观性的角度系统审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客体存在视角下的“技术经济”思想,蕴藏在1844年以前探索发现初期所写的经典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客体关系和人的客体存在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客体性存在视角下的“科技-产业”分析范式。在审视这一分析范式的内涵、构成、基础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构建包括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现象的批判、异化根源的揭示、异化的扬弃以及异化的设计。这种客观存在视域思想,在马克思的异化批判理论中也被称为“技术经济”思想。
(四)从物质生产的角度系统审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研究发现,1844年以后的经典著作中蕴藏着马克思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形成的两大领域的思想。 ①马克思在系统研究的成熟阶段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技术经济”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是物质生产视角下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分析范式。在考察这一分析范式的内涵、构成、基础、本质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劳动技术组合方法和劳动社会组合方法,即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技术经济”思想。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技术经济”思想是在应用发展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将物质生产视角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分析范式创造性地转化为政治经济学,从而产生了“科学包含在生产力”的分析范式。 。在考证这一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我们系统地构建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产生的科技劳动价值论思想。技术作为生产力,从属于资本,但又与劳动分离、对立。方法不可或缺的关键前提,从属于资本的科学技术成为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内在核心要素,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由”生产力,“科学只有在劳动共和国才能发挥其作用”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等“技术经济”思想。
(五)考察马克思时代(19世纪)“战争与革命”的世界主题、科技与劳动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形态以及对“简单科学”的科学认知等。这些时代特征,说明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是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时代特征、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思想内涵、为后人留下了探索和发展的“研究空间”。
下一部分是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现代发展与理论建构。立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遵循马克思内在逻辑的方法来探讨这一思想,分五章进行研究和构建。主要内容如下。
(一)社会现实与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现代发展与重构的考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未来趋势,科学技术巨大的经济功能以及从间接融入经济体系到直接融入经济体系的演变,形成“技术经济”一体化社会,“科技经济”知识经济的“经济”一体化审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现实,包括其本质,揭示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现代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现代发展和重构为何可能及其范式转移和范围拓展。对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现代发展和重构如何成为可能进行方法论探讨,重新转换唯物史观分析范式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变,分析邓小平的“科学与经济”思想。在挖掘“生产力”这一科学断言深刻的经济含义的同时,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拓展了主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把物质生产方式的范畴扩大到技术生产方式,把商品的范畴扩大到科学技术商品,把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的范畴扩大到科学技术劳动,把劳动的范畴扩大到劳动的范畴。把狭义的阶级扩大到广大的无产阶级,把物质生产资料的范畴扩大到精神生产资料等。
(三)基于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构建。运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以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科技商品生产中的科技劳动、科技商品生产中的科学与自然力来检验和分析科技商品。价值生产和增殖过程等,构建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四个基本原则是科技商品二元性、科技劳动的二元性、科技私人劳动与科技社会劳动辩证关系原则、科学与自然力价值生产和增殖。
(四)基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析范式的价值生产与科技型企业增殖的系统构建。审视科技企业的一般特征及其“科学劳动——技术劳动——生产劳动”一体化的“生产劳动全过程”,按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的理论构建” 分析范式。 ①构建以“科学价值基础”为核心的科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包括“科学价值基础”的基础、表达、价值积累效应和模型。 ②以“科学价值库”价值孵化第一步为核心,构建技术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揭示技术成果价值构成的二重性。 ③构建以“科学价值库”第二步价值孵化为核心的生产劳动价值创造理论,揭示企业产品价值构成的三重本质,构建“科学价值库”价值孵化机制模型。价值库”。 ④构建科技型企业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技术型生产模式下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以及个体科技型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技术型企业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般技术型企业和生产剩余价值的高端技术型企业。 “无人工厂”高利润生产。 ⑤引入“价值链”概念,构建科技型企业价值生产和增殖的“价值链网络结构”模型。
(五)马克思主义“技术经济”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建议。审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现代发展和重构的核心和本质,运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审视技术生产方式,把科学技术视为劳动的固有部分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它创新性地发展了其要素,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范式在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螺旋式回归,创造了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析范式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技术经济”理论。同时表明,这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和政策启示,包括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曙光做好理论准备。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发展。 “资劳”关系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企业高端发展,增强其“无人化”剩余价值生产能力,推动科技劳动资本化进程,增强劳动者价值创造能力,探索推进科技生产“双元制”所有制结构模式下的相关制度变革。
三项理论创新及主要贡献
(一)初步提出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四阶段发展论”。我们将现代系统科学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相结合,试探性地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置于其整体理论的生成和演变之中来考察其孕育和形成,遵循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探索的逻辑。其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生前探索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发展阶段。
(二)系统构建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四个阶段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三种类型理论”。这四个阶段的思想体系分别是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技术经济”思想、唯物史观中的“技术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中的“技术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中的“技术经济”思想。现代政治经济学。科学中的“技术经济”理论。并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客观性角度的“技术经济”思维;物质生产视角下的“技术经济”思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统一理论视角下的“技术经济”思维。
(三)探索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分析范式,提出“四个分析范式”。这四个阶段的演进本质上是分析范式按照其内在逻辑的顺序转换,即“科学—技术—产业”分析范式→“科学—技术—生产力”分析范式→“生产力还包括科学。”分析范式→“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从分析范式转换的角度,分四个阶段阐释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的发展。 “科学—技术—工业”的分析范式是马克思在客观性关系理论研究中形成的。此时,主要从客观性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异化;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分析范式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研究中形成的,此时主要从物质生产的角度、从生产力的高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分析范式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范式创造性转变的结果,此时主要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分析范式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范式重新转换而形成的。此时,主要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统一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五)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总体理论产生和演变的两条逻辑发展脉络,揭示了马克思“技术经济”思想从包含在其总体理论中到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过程。在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从初期的异化批判理论到成熟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这是其逻辑发展的主线;随之而来的是,嵌入其学科理论的分析范式和“技术经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路线,这条辅助路线成为以“科学与经济”分析范式为基础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线。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条路线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劳动力彻底解放的可能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的制度保证,也是通向马克思为人类解放所设计的理想社会的必由之路。
四个结果的值
(一)学术价值。这一成就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及其发展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演进过程之中。它遵循这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过程,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在整个探索过程中运用各个方面。以该阶段形成的基本分析范式的内在逻辑为轴心,系统构建了马克思生前探索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经济”思想和现代发展阶段的“技术经济”理论,并按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系统地构建它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一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这一成果从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和作为这一进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的双重维度,挖掘和梳理了马克思的“技术经济”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经济”思想。经济”的思想。 “理论”帮助当代中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问题,推动当代中国科学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相应制度的有机结合。变化。对于当代中国应对即将起飞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生活日报网·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特别提醒】: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 sunny@sdlif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