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连接方式详解:蜂窝通信、LPWA技术与局域物联网的全面解析

从网络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分为三类连接方式:

(1)蜂窝通信技术,即2/3/4/5G技术;

(2)LPWA技术(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广域通信技术,也属于广义的蜂窝通信技术,特地分开以简化描述,下同),包括NB-IOT(Cat-IOT) NB1)、LTE-M(eMTC、Cat-M1)、LoRa、Sigfox;

(3)本地物联网(短程IOT),通常定义为100米以内,包括Wi-Fi、蓝牙、ZigBee等。此外,广义的物联网还包括工业总线、PLC(电力线载波)等各种连接场景。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基本上已经停止增长,而物联网正在扩大其边界。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手机终端渗透率基本饱和。截至2017年10月末,联网手机终端数量达75亿台,进入放缓增长阶段,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另一方面,物联网发展迅速,局域连接保持着18%的年复合增长率,而广域(包括蜂窝和LPWA)产业链的成熟带动了连接的爆发,年复合增长率为26%。可以预见,未来五年,物联网将构建近三倍于手机的终端网络,带来连接、应用、数据的多重价值。

连接终端数量预测

预计2022年全球将拥有:16.1亿个蜂窝连接、22.5亿个LPWA、155亿个局域网。参考爱立信、BergInsight等机构的预测逻辑和数据,结合产业链调查反馈,我们预测2022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接近200亿。 (1)2016年预估:全球物联网连接总数为58.9亿个,其中蜂窝物联网4.1亿个、LPWA 8000万个、本地物联网54亿个。

(2)2022年预测:全球物联网终端总数将达到193.1亿个,其中蜂窝物联网16.1亿个(CAGR 25%)、LPWA 22.5亿个(CAGR 76%)、本地物联网155亿个(CAGR 19) %)。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预测(亿,不含手机)

预计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市场,我国运营商的公网较为完善,有利于广域物联网应用的拓展。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国内广域连接的比例将高于全球水平。 GSMA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蜂窝连接数约为1亿。根据工信部要求,中国LPWA连接数将达到2020年将达到6亿台。我们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终端总数将达到44.8亿台,其中蜂窝物联网设备3亿台,11.3亿台LPWA设备和30.5亿本地物联网设备。

中国物联网连接数预测(亿,不含手机)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四个环节:

(1)芯片/终端,最有价值的是基带芯片,带动了很多模组和终端厂商。

(2)网络,广域网(蜂窝/NB-IOT/eMTC)部署在运营商主导的授权频段。 Lora部署在免授权频段,可以部署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WLAN/蓝牙/Zigbee等本地连接主要用于家庭/商业场景。

物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_互联网变化趋势_在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

(3)平台赋能,实现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安全管理、应用赋能、业务分析等功能。

(4)集成/应用和数据运营,具体到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完成物联网软硬件的配置和持续运营。物联网产业价值超万亿美元,中国企业正在加速成长。 IDC预测,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6558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7万亿美元(CARG 17%)。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93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1.5万亿元。我们认为,在物联网成熟阶段,价值物联网产业链四个环节的占比分别为30%、10%、20%、40%。

物联网产业链全景

芯片/终端:芯片/终端处于产业链上游,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底层需求,约占产业链价值的30%。其中,芯片开发占产业链价值的10%;模组生产、面向各垂直行业和最终消费者的定制终端和通用终端设计、操作系统开发等占据了产业链价值的20%。网络连接:网络连接约占价值链整体价值的10%,包括运营商公共连接和Lora等私有连接。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导致连接技术的选择存在差异。广义上讲,物联网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种网络连接方式。在无线接入方面,现有的蜂窝技术正在向高速移动宽带演进。但低速、低频的长尾连接需求,需要更经济的技术方案,如低功耗广域通信技术。

物联网连接方式技术参数对比

平台使能:提供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应用使能、安全服务等关键功能,约占产业链价值的20%。物联网发展初期,建立大规模连接,连接和设备管理是核心。随着大量连接到网络的设备的状态被感知,应用使能和安全服务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因此,平台服务作为海量连接的生态汇聚点,成为各方竞争的焦点。

物联网平台分类

集成/应用与数据运营:物联网定制化最明显、深度运营价值弹性最高的领域。成熟阶段约占产业链价值的40%。这个环节需要与行业深度结合进行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业务运营。更大的价值在于物联网数据的智能分析以及行业应用的增值服务。

芯片国内外平分秋色。高通主推双模,华为力争NB-IOT领先。目前,高通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已研发出NB-IOT/eMTC芯片并实现量产;国内物联网芯片有:华为、中兴微电子、锐迪科(锐泰)、MTK(联发科)等,模块基本同步,国内厂商具备定制化和性价比的双重优势。近年来蜂窝物联网模组产业格局基本稳定,高端产品仍以海外厂商为主。 NB-IOT模块基本同步。

全球主要运营商都在积极推动物联网网络建设。全球已部署8个NB-IOT商用网络和3个eMTC商用网络。其中,沃达丰、中国和韩国运营商是NB-IOT技术的主要推动者,美国运营商是eMTC技术的坚定支持者,而澳大利亚和日本市场的运营商则致力于NB-IOT和eMTC的联合部署。预计到2017年底,21个NB-IOT网络和4个eMTC网络将建成商用。

全球主要运营商物联网建设进展

海外AT&T、沃达丰、Verizon在连接数上明显领先。截至2017年6月底,AT&T的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600万,占其总连接数的25%以上,超过了3G连接数。 Verizon的IoT连接占比超过13%,增长相对稳定。沃达丰(英国)物联网连接数约占22%。它于 2014 年初开始提速,目前已超过 3G 连接数。与国内三大运营商相比,连接数明显落后。

国内外主要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比例

互联网变化趋势_物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_在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

CMP平台由海外三大巨头主导:思科Jasper、爱立信DCP、沃达丰GDSP。其中,Jasper作为全球最大的CMP平台,已与AT&T、Telefonica、NTT Docomo等50多家移动运营商集团合作,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Jasper通过易通世纪与中国联通签署独家战略合作协议。爱立信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物联网连接服务。 AEP平台具有一定的行业属性。截至2017年6月,全球知名AEP平台近450个。

国内三大运营商物联网CMP/AEP平台合作

应用逐渐涌现。从综合价值来看,广域物联网在个人可穿戴、车联网、工业领域的营收规模位居前列。 2020年:从收入规模来看,收入排名前三的类别为个人可穿戴、车联网、行业应用;从增长趋势来看,车联网(92.5%)、医疗健康(77.5%)、智慧城市(32.2%)排名靠前。 AT&T、Verizon等海外运营商深度涉足车联网,并与整车厂商在前装市场展开合作。国内物联网大量连接的领域包括智能家居、共享单车、远程抄表、动物互联网等。

垂直行业广域物联网收入预测(十亿美元)

2017年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快NB-IOT网络部署,实现NB-IOT 2017年底,网络覆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及其他主要城市,基站数量将达到40万个;到2020年,NB-IOT网络实现全国普遍覆盖,并实现室内、交通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覆盖,基站规模达到150万个。同时,工信部要求在细分领域推广NB-IOT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化应用体系。 2020年,NB-IOT连接总数将超过6亿。

国家积极出台政策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在国内,我们力争“5G引领”,支持万物互联扩容升级。 5G标准制定正在按计划推进。 R15标准预计2018年6月完成,将支持eMBB(超大带宽); R16标准预计将于2019年底完成,增加对URLLC(超低延迟)和mMTC(超大容量)的支持。在5G产业化之前,工信部等部委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V2X)和低功耗物联网(NB-IOT)的研究和落地,培育壮大我国产业链实力,在转5G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倡议。

5G支持物联网扩展升级

为什么要这样做?物联网已成为运营商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接近饱和,三大运营商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移动大力投入固网宽带市场,行业整体ARPU面临下行压力。为什么是中国?运营商拥有广域覆盖的网络能力。我国幅员辽阔。从4G基站数量来看,国内覆盖范围远好于北美市场。拥有完善的全国网络,支持跨域应用部署。为什么是2018年?中国移动的进入,为行业注入强劲动力。物联网产业链较长,涉及网络终端、成本规模等多组相互依赖的因素,参与方众多,难以形成统一节奏;中国移动明确加快物联网网络建设,并相应提供终端补贴,促进快速连接规模。从体量来看,我们判断将显着加速国内物联网产业链的迭代和进步。

上一篇:2022年移动物联网应用典型案例名单公布:中移物联5G+建筑施工环境智慧监管项目入选标杆案例 下一篇:2019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匠精神成评分重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激烈角逐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