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2023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及学术成就分享

育才造士是立国之本

在江南大学,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追求学术卓越

实现学术理想

顺利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2023年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结果的通知》(苏学位函[2023]6号)。我校共评选论文25篇,其中优秀论文入选。博士论文6篇,优秀学术硕士论文12篇,优秀专业硕士论文7篇。

让我们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优秀的前辈姐妹们,一起学习吧~

↓↓↓

01

高效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的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的设计与构建

论文信息

作者:田荣珍

导师:陈健教授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发酵工程

论文题目:高效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的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的设计与构建

论文的创新点

1.通过NCS文库的构建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验证,建立了基因表达精细调控的工具。

2.通过构建枯草芽孢杆菌密码子扩增系统,建立了滴定非天然氨基酸精确调节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策略。

3.结合合成途径重构等策略,构建了消除中间代谢物的高效合成NeuAc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

轮廓

田荣臻于2022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在江苏大学8年的学习生涯中,他是《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etabolic Engineering》和《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等论文的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奖学金、江南大学校长特别奖、张起贤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1项,省市级荣誉1项,校级荣誉30余项。

2022年将赴英国剑桥(国际上被誉为“诺贝尔奖摇篮”)的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将师从国际知名合成生物学领军人物、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ason Chin。教授。他目前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后协会成员。博士后期间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

个人留言

1、“金”创新:成功需要“金创意”;

2、“目”的初衷:坚持研究历史、了解真理,加强理论思维;

3、修“水”:绝佳平台,戒骄戒躁,潜心学习;

4、“火”的淬炼:不畏惧失败,怀着必胜的信念勇往直前;

5、扎根于“土”的决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稳步前进。

02

基于纤维素纤维的光驱动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信息

作者:聂小林

指导老师:魏曲富

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论文题目:基于纤维素纤维的光驱动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的创新点

1、采用原位生长法将PS固定在棉纤维表面,并采用FRET策略制备增强效果的抗菌棉织物。

2. 综合光动力、光热和Ag+释放特性,制备出具有短期高效抗菌和长效抗菌效果的纤维素纤维材料。

3.对棉织物进行刺激响应功能化,以避免过度光热效应的负面影响。

轮廓

聂晓林于2022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功能性纺织材料方向的研究。博士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Chem. Eng. J.》、《J. Hazard. Mater》等论文。和“ACS 应用材料”。 Interfaces》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领域文章6篇,TOP期刊文章8篇,成功申请专利1项;主持江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和优秀博士培养项目;荣获校长特别奖、博士生国家奖学金、香港桑马基金会一等奖奖学金、纺织之光学生奖、江南大学“十佳研究生”等多项奖项和荣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博士后研究员,现主持粤深联合基金青年项目。

个人留言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百科_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官网_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1、一切艰辛都有回报:求学之路充满荆棘。你需要稳步前进,一步一步,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到达顶峰。

2、勤奋学习,多问问题:博士之路充满坎坷。只有保持心态,坚定信念,积极沟通,才能面对困难。

3、坚持:实验路上有很多障碍。放弃侥幸,扎根,专注研究,自信地面对挑战。

03

马尔可夫跳跃系统自触发控制器设计

论文信息

作者:万海英

导师:栾晓丽教授

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

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论文题目:马尔可夫跳跃系统自触发控制器设计

论文的创新点

1. 在多模态系统中引入资源感知触发策略,为马尔可夫跳频系统设计自触发鲁棒控制器,以在资源约束下实现给定的干扰抑制水平。

2.考虑到上述固定触发阈值的自触发策略相对保守,提出自适应自触发机制下的有限时间控制器设计方案,保证系统有限时间有界,同时减少资源占用。

3、针对各个子模式设计的自触发机制无法保证系统的整体性能。提出一种随机自触发机制下的有限频带控制方法,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控制性能。

4.考虑系统控制性能与触发机制的交互作用,提出马尔可夫跳跃系统控制策略与触发机制的集成设计方法,在在线更新控制速率的同时实现控制性能和资源利用率的实时调整。

5、考虑到实际过程建模的难度和模型不匹配的情况,结合强化学习,提出了模型未知时的自触发控制方案,实现了控制输入和触发间隔的端到端联合学习当型号未知时。

轮廓

万海英,苗族,2022年6月毕业于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 2019年至2021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奖学金,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动态系统的资源感知控制。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Information Science等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刊物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4篇,二区论文3篇),合作SCI论文3篇,EI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并受邀在欧洲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网络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以及在控制学科国际顶级会议(IFAC世界大会)上做口头报告。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耗能装备生产过程智能建模方法”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担任高水平期刊和会议审稿人,包括控制学科顶级期刊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顶级会议IFAC等。

个人留言

当“山中百步九曲”时,学会知难而进。

当“山河疑云重重,无路可走”时,学会淡定、从容。

“吹尽黄沙,终得金子”,学会不骄不躁

04

可解释模糊聚类与分类新方法研究

论文信息

作者:卞泽康

指导老师:王世同

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科: 轻工信息技术

论文题目:可解释模糊聚类与分类新方法研究

论文的创新点

面对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算法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对可解释的模糊聚类和分类算法的新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算法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处理能力,增加或提高模糊算法的可解释性和目标加速算法。通过对四种典型模糊聚类和分类算法的研究,分别提出了一种可解释的模糊聚类、一种模糊分类和两种可解释的新模糊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四种新方法成功实现了上述至少两个甚至全部目标,为不确定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轮廓

卞泽康,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2015年至2022年在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王世同教授,并荣获2019年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毕业后任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主持。截至2023年底,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7篇,EI论文2篇,第二作者SCI论文5篇。主要研究成果已以论文形式发表。发表于IEEE Trans.等顶级人工智能期刊。系列和信息融合。

个人留言

1.珍惜有限的研究时间。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其实很短。尽快找到合适的话题,避免同时开展多项工作,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2.善于接受导师的建议。导师是科研道路上的“灯塔”。要及时向导师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听取导师的建议,虚心接受导师的批评和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学会坚持、努力。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充满坎坷和挑战,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4.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在学术研究中,与他人分享知识和经验是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与他人合作、分享,才能共同进步,取得更高的成就。

5、学会劳逸结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适当的休息和娱乐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状态,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

05

调控微生物形态提高合成能力的研究

论文信息

作者:丁强

导师:刘黎明教授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发酵工程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_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百科_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官网

论文题目:调控微生物形态提高合成能力的研究

论文的创新点

1.基于ARTP、60Co-γ和DES技术构建筛选库,增加比表面积,解决细胞外产物的物质吸收问题,提高L-苹果酸的合成能力。

2.开发光遗传学工具,增加比表面积和细胞体积,解决细胞外产物的物质吸收和细胞内产物的包合能力问题,提高乙偶姻和聚乳酸-3-羟基丁酸共聚物的合成效率能力。

3、Spytag-SpyCatcher共价固定化体系和CdS-biohybrid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与底物的接触面积,解决了胞外产物的底物利用问题,提高了莽草酸和L-苹果酸的合成能力。

轮廓

丁强,博士,2021年12月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

个人留言

1、踏踏实实做研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学习;

2、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要有远大的眼光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3.不要满足于小的成绩,而要有长期的坚持和刻苦的学习。

06

枯草芽孢杆菌中央代谢级联调控回路的设计、构建及应用

论文信息

作者:徐贤浩

导师:刘龙教授

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发酵工程

论文题目:枯草芽孢杆菌中央代谢级联调节回路的设计、构建及应用

论文的创新点

1.构建的基因回路为糖酵解途径、脂肪酸合成途径和TCA循环代谢流的全局控制提供了通用工具。

2.揭示“自闭塞”效应是反义转录的调控机制之一,为基因回路中正负信号的转换提供高效的通用调控工具。

3.成功利用基因回路全局动态控制初级代谢物葡萄糖二酸和次级代谢物MK-7的代谢网络,为简单和复杂代谢网络的代谢工程提供新思路。

轮廓

徐先浩于2021年12月毕业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人工基因回路的设计与构建以及基于基因回路的代谢网络的全局动态调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江苏省优秀博士后支持计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Trends in Biotechnology、Engineering各发表论文1篇,获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1项。

个人留言

1、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其在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实验前应理顺思路,建立实验框架,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避免做很多无意义的实验,产生无意义的数据。

3、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成功的结果背后可能有无数次失败的实验,这需要你调整心态,长期坚持。

4、向导师请教,善于团队合作,积极与导师和课题组同学讨论自己的课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坚定不移地前行,无论多远,都一定会到达

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为他的博士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祝愿他们有勇气与挫折作斗争

面对生活,达到新高度

愿你我牢记校训并身体力行

刻苦学习、勤奋实践、力求完美

让我们追寻光明、成为光明、闪耀光明!

上一篇:物联网开发者必备:产品模型开发与定义全攻略,助力设备抽象模型构建 下一篇:王鲲鹏:从论文被拒到国家奖学金,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的科研突破之路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