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六单元作业设计: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深度探索与创新教学

历史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6 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生活 目录 1. 单元信息 1 2. 单元分析 1 (1) 课程标准要求 1 (2) 教材分析 21. 知识网络 22. 内容分析 33. 班级作业分析 5 (3) 学习情境分析 5 3. 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6 (1) 教学目标 6 (2) 作业目标 6 4. 单元作业的总体设计思路 7 (一)作业设计思路7(二)设计创新与亮点7(三)评价建议85.单元课作业01(1)第18课科技文化成果——钢铁长城护国科技文化助力发展01(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旧物流逝的时代密码31(三)第20课活动课: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91六、单元题目综合作业 32《第六单元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作业设计 1、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历史 八年级第二学期统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位 组织方式 群体自然单位 重组单位 类别信息 编号 类别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科技文化成果——钢铁长城护国科学科技文化助力发展 单元 6 第 18 课 2 社会生活的变迁——旧物传承的时代密码 单元 6 第 19 课 3 活动课:生存环境的巨变 单元 6 第 20 课 2、单元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存在差异本单元的内容要求。下表用表格对比了两个版本历史课程标准中该单元的内容:2011版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点的组织和细分,而2022版课程标准则突出概念大概念把历史背景下的碎片化知识点进行统一和整合,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单元课程标准要求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背景,融合我国(共28页)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大单元教学单元教学目标的统筹规划,现将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总结如下。加粗字体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国防与外交)(二)教材分析 1.知识网络 温·哈兰强调,科学教育不是知识碎片的堆积,而是结构化、相互连接的模型。因此,结合新版课程标准,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结构化碎片化知识。 (共28页) 2.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建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住房、交通和使用。发展变化。本单元每课内容都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十八课分为三个主题:从“两弹一星”到太空行走、杂交水稻和青蒿素、文化事业发展。所描述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第十九课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分为两部分: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讯的不断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第20课是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考察家乡近年来的变化,学生们可以领略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一)学术要求 布欧认为,大概念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从而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最终形成对学科的整体认识的重要手段,以便有效地从科学的视角。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决策,从而能够解释自然现象,理解自然规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课程的教育导向,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情境材料,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核心能力。在大理念的规划下,新版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学术要求如下:(第3页,共28页)(活动形式:如重要会议文件、历史著作、口述材料、人物事迹等)英雄模范、重要建筑和场所、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实物以及形象、影视资料等)(2)。活动建议 郭华在《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课程标准纳入作业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上一篇: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下一篇:科技发展如何改变社会生活:从高楼电梯到智能家电的便利生活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