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残新突破:智能仿生手助力残疾人弹奏钢琴,共享美好生活

你能想象用意念控制仿生手弹钢琴吗?

5月19日是第34个全国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力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16日上午,在成都第34个国家残疾人日活动主会场“牵手福隆·科技助残”,表演者用智能仿生手替代了缺失的左右手,并从手指上敲出连贯的音符。 。

▲成都第34届全国残疾人日活动“携手芙蓉·科技助残”文艺演出

“你能猜出曲子吗?这次很完美。”钢琴演奏结束后,浙江千脑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勇问道。表演者佩戴的智能仿生手就来自该公司。去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残疾运动员徐嘉玲佩戴同款仿生手,高举火炬“桂冠”,成功点燃主火炬。

当科技遇上“人情味”

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算法

依然带着温暖和希望

成都科技进步

持续改进甚至

改变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帮助他们走出家门

融入社会

实现有尊严的人生和人生价值

智能仿生手,“最有爱心的钢铁侠”

曾经的“幻想”已成为现实

已科技为主题的铅笔画_科技发展简笔画_未来科技发展简笔画

乍一看,很多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款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仿生手,因为它简洁又美观,仿佛是从科幻电影中“走出来”的。

无论大脑想到什么动作,假手都会执行。这只仿生手已经成为钢琴演奏者身体的一部分,足以帮助他应对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 “它是我的好伙伴,配合越来越默契,很多时候都是靠‘心灵感应’。”我已经佩戴仿生手很长时间了。开门、拎东西、握手等都成为了下意识的动作,还有敲击键盘按键等精细动作。也可以在训练后进行。对于玩家来说,智能仿生手是生活中的一束光,让他“慢慢找回生活的自信和掌控感”。

▲智能仿生手弹钢琴

那么,“意念”是如何控制仿生手的呢?其背后其实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场景——脑机接口。

通俗地说,脑机接口通过设备和技术将人脑与外界直接连接起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的幻想正逐渐变成现实。

“我们仿生手采用的技术不需要开颅手术,风险较低。难点在于不断突破传感器和算法能力的限制,更准确地捕捉大脑外部的信号,理解大脑发出的‘思维’指令。”人类的大脑。”王勇表示,仿生手可以采集并处理人体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神经信号,并与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根据大脑指令做出动作。

▲2024年5月16日,成都市,助残科技展示区,仿生手与人手牵手。

除了智能仿生手,“最有爱的钢铁侠”也现身活动现场。

行走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但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因各种原因失去行走能力,其中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且大多数是14-47岁的青壮年老的。其他人永远不会失去行走的能力。我无法理解在我最辉煌的年纪失去行走能力的痛苦。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帮助他们恢复直立行走带来了希望。

十多年前,林翰不慎从高楼坠落,腰椎骨折。他的脊神经严重受损,下肢瘫痪。 2015年,结识了专程来访的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程宏团队招募外骨骼机器人佩戴测试人员。就这样,他成为了Buffalo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并继续使用它。

凭借自己的坚持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林翰回归社会,成为患者眼中的“励志兄弟”。 2015年9月12日,林翰身着“外骨骼机器人”亮相第九届全国残奥会开幕式,成为运动会火炬手。

▲2015年9月12日,火炬手林翰戴着外骨骼机器人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行走。

在程宏看来,从事外骨骼机器人工作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看到病人站起来,幸福地生活。他认为,帮助患者站起来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身体健康,更在于改变患者只能坐在轮椅上仰望别人的境况。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成都

他们用人工智能保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已科技为主题的铅笔画_科技发展简笔画_未来科技发展简笔画

自闭症患者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通常不善于与人沟通,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孤独星球上的星星一样,独自在自己的“夜空中”闪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0至14岁儿童数量已超过200万,患病率仍在上升。从医学角度来看,自闭症的病因不明,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家长和康复机构正确的行为干预以及持续、反复的训练,孩子的病情才能得到改善。

▲自闭症儿童画作

让很多自闭症家庭看到希望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自闭症家庭的干预和支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更多的“明星”被看到、被关注、被理解。人工智能和跨学科应用在自闭症诊断和治疗中不再是蓝图。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星儿’的早期诊断和行为康复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锐以创新中心为例。专家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ASD(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早期诊断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获得早期干预,取得更好的终生康复效果。该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他举例说,再好的行为康复老师一次也只能帮助3-5个孩子,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选择。 “如果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在自闭症康复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更多的自闭症家庭将能够享受到科学、价格合理的康复服务。”

在成都,更多科技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来保护“星星的孩子”。

今年4月2日第17个世界自闭症宣传日期间,成都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森科技)以AI技术和绘画为手段,让普通孩子有更多与自闭症“对话”的机会“星儿”。

普森科技负责人黄伊琳表示,普通人不仅可以通过线下活动与“星儿”互动,还可以通过进入普森开发的小程序“星画廊”从星儿创作的画作中进行选择技术。一件可以互动的作品。点击进入,页面就会出现“星儿”的介绍和科普。通过识别普通人的命题和草图,后端自动生成提示词并进行过滤。最终在尽可能保留《星儿》原有创作笔触和特色的同时,生成了AI二代作品。

▲AI生成的共创画作

背后的逻辑是让AI以“星儿”的画作为基础语料,学习其笔触、色彩等绘画特征。然后让AI根据共同绘画玩家的在线草图或上传的图片,生成“星儿”风格的共同创作作品,实现交流互动。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星儿”被看到。

例如,第17个世界自闭症宣传日期间,成都明图科技有限公司为活动打造了专业的数字人“盼盼熊”。参与者可以扫码与盼盼互动,获取更多资讯。许多自闭症科学和活动信息。盼盼是一个“永恒”的数字人。无论何时何地,普通人都可以进入明图科技开发的小程序,找到盼盼,互动、了解这个群体。

“智能”+“人情味”

上一篇:万兴播爆全球首发:2023中国虚拟人产业大会AIGC创新发展论坛亮点回顾 下一篇:科技与生活的平衡: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人际关系的真实连接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