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创新十年成就:从祝融探火到全球创新指数跃升,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中国十年·系列主题新闻稿】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十年来,“祝融”探火、“嫦娥”飞向月球、“天河”游历星辰……

近十年来,研发人员总数位居全球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2位……

一系列耀眼成果和数据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发生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 6月6日,中宣部召开“这十年的中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关情况。科技强国”。

6月4日,一列高铁穿过山东省邹平市西东街道南部山区的绿树成荫、山峦叠嶂。董乃德/光明影业 摄

实力:中国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数字】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等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突破】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计划、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施,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技术加速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生活方式。

▶解读

我国科技发展历史_科技发展的历史_科技成果发展历史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趋势,把握阶段特征,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布局。目标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定位上,我们把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战略上,我们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上,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科技产业历史、整体、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工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新变化。中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信心: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数据】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占研发经费的6.09%,达到历史新高。 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量为42920篇,位居全球第二,是2012年的5.4倍。

【突破】我国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显着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首次在原子水平上实现石墨烯可控折叠,并研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二氧化碳合成人造淀粉等一批高水平重大原创成果,引领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科教机构第一。十年来,中科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和定位,践行“率先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率先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实现科技跨越”、建设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攻坚克难、再攀新高峰。 ,产生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等在各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围绕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源泉。将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十年来已向社会转化约11万项科技成果,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充分激活机构、人才、设备、资金、项目等要素,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景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深刻认识到,我们有必要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高资助的有效性。历史使命、时代责任。为此,我们坚持科学是根本、公正是生命的理念,确立了“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平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治理体系”和“经费导向明确、健全审查机制”。以“优化学科布局”三大任务为核心的体系化改革方案。经过五年的不断努力,改革成果逐步显现,科研人员选题质量显着提高。 “杰出青年”项目年度资助由200个增至315个,“杰出青年”项目数量由400个增至630个。青年项目四年来累计资助项目7.5万个,大批年轻人在该项目的支持下进入基础研究领域。

速度:工程技术进步最快,实力提升最快。

【数量】中国工程院旗舰期刊《Engineering》在全球近百种高水平综合工程期刊中排名第一;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0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提升至29.31%,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首位。

【突破】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北斗导航卫星形成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带动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技术突破; “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运营。 ,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已成为世界响亮的“中国名片”。

▶解读

科技发展的历史_我国科技发展历史_科技成果发展历史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中国科技创造的强国工程,充分发挥了中国独特的新国家制度的优势。同时,我们工程院院士在场,帮助突破重大科技突破,无论是中国制造、未来汽车、数据端口、产业链供应、5G、北斗导航、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等,为保障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支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氛围: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大幅提升

【数字】中国公民拥有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15年的6.2%上升到2020年的10.56%。

【突破】我国实体科技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的118个增加到目前的408个。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4944站。科普大篷车已行驶超过5000万公里。累计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12个。中国数字科技馆用户已达1500万以上。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已有10余年。 8.5亿旅客。

▶解读

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张玉琢:近十年来,得益于科普工作的推进,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显着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普组织力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建立了省级统筹政策机制、全市资源集散中心和县级落实组织。我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发动基层科普组织。打造“六位一体”工作体系。科普品牌“科普中国”平台总资源超过53TB,各类传播渠道715个,传播量416亿人次。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权威的科普平台。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现代科技博物馆体系快速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光明日报》(2022年6月7日第04页)

上一篇:2025展望峰会:商业周刊主办,梅赛德斯-奔驰战略合作,探讨未来趋势与ESG影响力 下一篇:全球未来产业布局趋势与我国发展策略:氢能等新兴技术的前瞻部署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
    最新推荐